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骨科疾病。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腰椎病患者超2亿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比达15.2%,发病率仅次于感冒。该病不仅损害身体健康,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本文将从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物疗药疗、均衡膳食及心理调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助力摆脱“腰”烦恼。
一、腰椎间盘突出:病因与症状解析
病因多样,不良习惯是主因。
长期不良姿势是首要诱因,如久坐、弯腰工作等会导致腰部肌肉紧张、椎间盘负担加重。此外,重体力劳动、体重超标及年龄增长也是重要风险因素。体重每增加10公斤,腰椎所受压力增加40%,而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与弹性逐渐流失,纤维环变得脆弱。
症状复杂,疼痛放射需警惕。
典型症状包括腰部疼痛(持续性钝痛或间歇性剧痛)、下肢放射痛(疼痛沿大腿、小腿至足部放射)、腰部僵硬及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能出现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甚至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
二、日常护理,温情守护
保持良好的姿势:保持正确的姿势是腰椎间盘突出护理的关键,站立时尽可能使腰部平坦伸直、收腰、提臀;坐位时选择高度合适、有扶手的靠背椅,保持身体和桌子距离适当,膝与髋保持同一水平,身体靠向椅背,并在腰部垫一软枕;平躺时,可以在膝盖下方垫一个枕头,以维持脊柱的自然弧度;侧卧时双腿间夹薄枕,保持脊柱中立位。
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或弯腰工作,每隔半小时起身活动1-2分钟,缓解腰部肌肉疲劳。勿长时间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
科学搬运重物:靠近物体,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屈膝下蹲(非弯腰),用腿部力量站起,搬运时贴近身体,避免突然转身或扭腰。必要时佩戴腰围。
控制体重与保暖:体重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同时,注意腰部保暖,寒冷天气多穿衣物或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三、康复训练,腰舒体畅
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选择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避免久坐久站。
腰部伸展运动:猫牛式、腰部旋转等简单的伸展动作,对腰椎健康有益。做猫牛式时,跪在瑜伽垫上,吸气时背部下沉,呼气时背部向上拱起,每组10-15次,每天做2-3组。
核心肌群训练:飞燕式、平板支撑、卷腹、桥式等训练,能有效增强腹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让腰椎更加稳定。以飞燕式为例,趴在床上,双臂和双腿伸直抬起,保持10-15秒为1组,每次做3-5组。
水中运动:进行水中步行、游泳、水中有氧操等,既能在不加重腰椎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心肺功能,又能增强肌肉力量。
四、物疗药疗,双管齐下
物理治疗:热敷、针灸、电疗、牵引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针灸需由专业医生操作,每周2-3次,疗程依病情而定。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镇痛类、营养神经类药物,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五、均衡膳食,科学搭配
清淡饮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咸、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品,减轻体内酸碱值波动。
补充营养: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牛奶、豆腐、菠菜、鸡蛋),同时多食用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保持饮食多样化。
限制脂肪与戒烟限酒:减少高热量及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避免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而加重病情。严格戒烟限酒,促进病情恢复。
六、腰疾漫漫,心暖为安
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不仅折磨身体,更考验心理。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倾诉释放压力。同时,尝试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方法,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调整生活姿势、合理饮食、坚持康复锻炼、科学选择物理和药物治疗,再加上积极的心理调适,就能有效缓解症状,促进身体恢复,预防疾病复发。记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告别“腰”烦恼的关键。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二病区 方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