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放射性的安全管理

(2025年03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有没有做过PET-CT,或者听说过核素治疗?如果你做过,可能会记得医生或护士郑重地跟你说:“今天注射的是一种放射性药物,检查后多喝水,多排尿,帮助代谢。”听到“放射性”这三个字,很多人会心里咯噔一下,但又会在医生平静的语气和熟练的操作中渐渐安心。只是,大多数人不会继续追问:这些带有放射性的药物用完以后,它们都去哪了?是不是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会不会随意排放?不会。而且远比你想象的严谨、复杂。
  在核医学科,每天都会用掉一定量的放射性药物。它们用于帮助我们发现癌症是否转移,用于评估心脏功能、骨骼病变,或者用于治疗像甲状腺癌、甲亢这样的疾病。可是,任何一滴药液、任何一根用过的针头,都不会随便处理。在核医学人眼里,是必须经过特殊处置的物品。这背后,有一套核医学人都心知肚明、绝不敢马虎的流程。
  首先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废物,例如注射器、针头、输液器、棉签、手套,只要它们接触过放射性药物,就会被核医学人当成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你可能以为它们会被直接丢进医疗垃圾桶,但其实它们会被放入一个厚重的铅桶,每装满一桶,核医学人都会贴上清晰的标签,记录来源、药物种类、活度、投入时间。这个桶不会被随便处理,而是被运送到医院地下的放射性废物暂存库。这是一个只有核医学科和相关监管部门能进出的地方,门口有防护标识,墙体厚重,安静庄严。
  在这个暂存库里,铅桶们就这样静静地待着。它们不会被立刻销毁,而是开始“休眠”。放射性物质有一个物理属性叫“半衰期”,就是它们活跃度减半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会等上10个半衰期,也就是说,等它原本的放射性水平降到千分之一以下,再用仪器复测,确认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才会交由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后续处理。
  除了固体废物,更复杂的是液体废物,也就是患者排出的尿液、汗液、呕吐物等。它们的处理流程极其严格。核医学科的病房厕所是专用的,排出的废水不会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系统,而是会流进地下深处的放射性废水衰变池。这个池子有分级储存,第一层池子收集刚刚排出的废水,关闭阀门,让这些水在池子里待上几周甚至几个月,等待放射性衰减。之后会被转入第二层池子,再次监测,如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还要请环保部门进行抽样复检,双重确认无误,才允许缓慢排放到市政管道系统。每一滴液体,都要经过漫长等待、层层检测、批准放行,没有任何“侥幸”和“差不多”的空间。
  如果说固体和液体废物处理流程已经够复杂了,那么患者本身,其实也是一个需要“管理”的对象。比如做过大剂量碘-131治疗的患者,往往要在核医学隔离病房住上几天。医院的房间墙壁里都有铅板,房间角落安装着辐射报警仪。每天早上医务人员都会用仪器测量患者的体表辐射水平和尿液放射性浓度,只有当数值降到安全范围,才会通知他们可以出院。出院的时候,医务人员还会非常认真地叮嘱:“回家后,最好单独使用卫生间,多喝水、多排尿;避免和儿童、孕妇亲密接触;用过的纸巾和垃圾,单独放好,三周以后再处理。”
  为什么这么严谨?因为核医学虽然神奇、先进、能救人,但它同时是一门需要敬畏的学科。它可以精准发现肿瘤,也可以用微量放射性药物治疗疾病,但同样,它需要被小心地尊重和严密管理。
  这里每一个步骤,都遵循着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内部规范,经过科学计算、严格监测、多重复核,确保不会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核医学科,从一剂药物进入人体,到最终药物残余、废物和患者体内放射性水平恢复安全,这是一条有始有终、科学严谨、绝不妥协的路径。对于核医学人而言,责任不仅仅体现在诊断和治疗本身,更体现在患者离开科室之后,那些悄无声息但至关重要的细节里。每一次反复确认,每一道封闭管理程序,都是核医学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敬畏,对社会的承诺。
     (六安市人民医院 陈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