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网络问诊,进行病历质控,辅助疾病诊断……近日,我市多家医院先后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将其嵌入临床服务体系并开展探索性应用。当临床诊疗遇上人工智能,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DeepSeek“入职” 就诊更便捷
“患者左肺下叶呈术后改变,局部见高密度缝合线留影;余两肺叶纹理增多……”3月18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通过DeepSeek系统,在“AI助手”中输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短短几十秒,平台就生成了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并参照国家最新医疗指南,智能提供诊疗意见。结合“AI助手”给出的建议,影像科医生进一步详细复核,得出诊断结果。
DeepSeek作为国内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先进的算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应用潜能。市人民医院紧跟AI技术发展步伐,经过精心筹备与部署成功接入DeepSeek,并把它和医生工作站连在一起,给临床诊疗提供辅助建议。“尤其在处理复杂病症或罕见病时,可拓宽诊疗思路,快速分析诊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该院信息部工程师谢畅介绍说。
除了医学影像分析,DeepSeek大模型功能还涵盖了临床诊断、病历管理等多个方面,应用领域广泛。在市中医院,移动云平台的DeepSeek-R1-671B模型被接入电子病历系统,在赋能临床诊疗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在皖卫附院(市二院),将本地化架构与垂直领域深度适配,通过自有数据对大模型进行训练,把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改造为高度个性化的本土化“AI超脑”,为医院智能化转型提供核心驱动力。
事实上,包括这三家医院在内,我市已有多家医院陆续将DeepSeek应用于日常管理和医疗服务。“门诊环境中,医生只需简单输入问题或症状描述,DeepSeek就能迅速调动其知识库与分析能力,反馈包括诊断建议、治疗方案及药物推荐在内的综合信息。”在市中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方超向记者展示了接入DeepSeek后,给诊疗带来的便捷。
在操作过程中记者发现,DeepSeek不仅能准确理解并解析中医术语,还能辅助医生在辨证施治过程中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治疗方案。“病人还可以直接用口语化提问,通过AI智能助手转化,让医生可以更好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让患者的疑问得到迅速解答,也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果,提高了诊疗过程中的满意度。”方超说。
AI问诊 各方观点不一
自DeepSeek爆火以来,很多人遇到与健康有关的困惑时,也开始试着求助AI。只需一部手机,就能随时咨询健康问题,甚至还能拿到“诊断建议”,这对于当下处于忙碌节奏中的人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方便。
“生理期,腹痛、头痛、低烧”,日前,市民杜女士通过DeepSeek,输入了自己的不适症状,要求开具中医处方。短短几秒,DeepSeek就结合症状,分析了常见原因,并给出了用药建议。“哪种类型该吃哪些药、怎么吃、有什么注意事项,写得都很详细。”第一次通过DeepSeek问诊,教科书式的回答让杜女士觉得还算靠谱,不过她也表达了心中的顾虑,“就算AI能诊断,但真到治疗的时候,它能像医生那样,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出专业、精准的治疗方案吗?”
和杜女士有同样顾虑的不在少数,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提到DeepSeek问诊的专业性问题。对此,市人民医院信息部工程师谢畅表示,DeepSeek大模型通过数学建模与概率权重分析生成最优概率答案,该技术在临床方面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输出结果需经执业医师的专业评估与临床验证,并不能完全代替专业医生的工作。
“随着AI趋势的进一步发展,DeepSeek可以成为医务人员的智能助手,但不能对其完全依赖。”皖卫附院(市二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丁少成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医务人员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良好沟通后综合判断。目前来看,DeepSeek的海量数据会对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不同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引起病症的原因也可能有很多种,精准施治必须建立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之上,诊疗活动中很多行为都是AI不可替代的。所以,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还是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医生的专业治疗。
引入DeepSeek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医院“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践行。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几家医院,将推动更多智能应用。拿皖卫附院(市二院)来说,接下来,将通过DeepSeek大模型集成至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互联网医院、移动医疗、OA等,实现临床辅助诊断、病历智能质控、医疗知识查询、智能导诊、智能随访等功能,极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诊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