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集解放前后(中)

(2024年02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集新貌 (未名湖畔)        滑代玲 摄
  叶集新貌 (未名湖畔)        滑代玲 摄
  周启仁

  抗日烽火
  抗日期间,日军曾两次侵犯叶家集,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生灵涂炭,国破家亡。
  第一次,日军侵犯武汉,1938年9月2日,在叶家集盘踞43天。国民党军在叶家集史河西岸河南固始富金山顽强抗击,歼敌4000多人,滞缓了日军攻击武汉时间,保障国府向重庆转移。
  第二次,1942年12月31日,日军从武汉窜出扫荡安徽省府驻地金家寨后,经杨家滩,于1943年元月3日过叶家集,龟缩信阳。一路烧杀,制造了茅坪惨案,杨家滩轰炸,血溅青山。国民党腐败无能,日寇一路入无人之地。
  日寇侵犯叶集,烧我房屋,残害我兄弟姐妹,杀我同胞,无恶不作,在党组织领导组织下,民众奋起反击。
  叶集在李耕野、赵善甫领导下,成立了叶集抗日第四支队,李耕野任队长,赵善甫任指导员,开展斗争。于1938年8、9月间,两次切断六安至叶家集、姚李庙至七里棚段公路,切断日军电话线,破坏通信联络。一次日军一个班7个日本兵到乡下抓鸡,遭到伏击,6个日寇当场毙命。另一个拼命逃窜,半路被台家洼杨德智壮士迎面一扁担当头击毙。1938年10月28日深夜,李耕野、赵善甫、王捷山(副队长)率领队员36人,奔袭日军营房,日军正在酣睡,游击队员抹去哨兵脖子,冲进营房一阵猛烈射击,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哇哇喧叫,待缓过劲来,游击队已在黑暗中消失,这次奔袭毙伤日军32人,缴获“三八”大盖10支,从此,日军少数人不敢下乡。日军从叶家集撤退时,进行疯狂报复。日军把没逃的老弱妇孺80多人,集中在叶家集北葫芦塘,集体枪杀,镇里镇外,放火烧房4000多间,到处火光冲天,到处是焦土瓦砾,叶集人民经受了国破家亡、血与火的灾难。
  叶家集沦陷之后,有不少儿童流亡武汉,被当时驻武汉国民党政治部三厅保育院作为难民童收容,后来有的从这里参加革命,如台卓群、杜宝镜等。
  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叶家集虽无战事,但日军飞机常来轰炸。一次上午十点左右,日军飞机来叶家集,父亲带着我跑到街后一座大土井边躲避,好似敌机追着我们在井里丢下炸弹,幸亏我们在井外埂边趴着,挡住冲击波,有惊无险。还有一天晚上,父亲从外面匆匆回来,把油灯吹灭,说有敌机来,我跑到院里,仰望天空,满天繁星,只见几个红点一上一下,第二天街坊里传出,有一架飞机落在大河滩上,我们小朋友去看稀奇,以后知道这是苏联援华参加武汉空战飞机,被敌机击伤落在这里,三名飞行员戒备以待,赵善甫闻讯,用俄语与之沟通以后,方知到了后方。在赵善甫的引导下,飞行员安全归队。
  抗日时期,叶集也算上大后方,安徽省府迁到大别山腹地金家寨,是省府人员进出必经之地。抗日时期一度出现短暂的繁荣,有“小上海”之称。原说是五里长街,后来南街的窑店子接上,实际有七里长街,分为北大街、十字街、中大街、南大街,政务设在北大街,南街是穷人街,中间是商业街。十字街是繁华的市面,因位居街中心,各种小吃铺遍布于市,是南来北往的人流交汇处,早市人流摸肩抵腹,水泻不通,晚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十字街西边的汽车桥下面河底部,有个露天市场,也是当年最热闹地方,小河没汛时,天刚放亮,半里多长的河底里,便活跃起来,山里的山货、木材、竹子、大柴,湾里的蔬菜,以及编织物、陶器等,还有一些民间卖艺的,如推洋片的,玩大把戏的,套圈的,说大鼓书的,民间文化在这里表演,更添一份热闹。
  当年街上,什么麻行、茶行、树行、纸行、药草行、盐行以及米坊、手工作坊、银铺、铁匠铺、中药店、黄烟、酿酒、绸庄、布店、食品、什货、饭店等百姓生活用品商店,琳琅满市。
  当时叶家集在册商号有好几百家。有名的有江义隆、齐信茂,还有大家引誉的“未名四杰”,台静农在南大街商号为“台裕大”、李霁野和韦家住在北街,商号为“李锦源”、“韦合兴”。当时贸易主要是大米、茶、麻、药材、桐油、蚕丝、木材、竹子等,进来的主要是食盐、布匹、洋油、颜料、绸缎、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这些有名商号都与官方有联系。
  因此,叶家集的物流、资金流、人流,特别忙碌,促进了叶集繁荣。
  叶家集人口稠密,特别是史河湾,人称青沙淤地,盛产大麻、萝卜、大白菜,山羊、河鱼比较出名。当时誉为大麻之乡,青头萝卜胜似苹果,水份大,清脆,名享一方。
  由于叶集商业繁荣,文化也很发达,记忆里有三所完全小学,抗日时期,一度有省第九临中迁至叶集,后又迁到三元,一直到李家北圩。抗日胜利后,有当地名流组建明强私立中学一所,仅办二年,解放时停办。还有书店、邮局、京剧园。街上文化名人,除了“未名社”“四杰”外,北大街有个清末秀才盛梓仁,曾为湖南督军张敬尧幕僚,中大街有个台介人,南湾有杜尧階,曾任霍邱县财经委主任,还有陈庶佰当过霍邱县中学校长,这些人都是名贵一方的。
  在这块地方住有两大姓,一是台姓,二是李姓,都是大户人家,都有头面人物在外为官。李姓在河南省有人干民政厅长,台姓有人干团长、县长。有个台凌一任国民党山西军阀阎锡山中将参议驻南京政府代表。这两姓实际掌控叶集政治经济。
  国民党在叶集统治严密,设有叶集区公所、叶集镇公所,下有保、甲制度。并设有警察分局。有一年,迁到叶集的省第九临中学生看戏,被警察打了,惹火了学生,起横砸了警察局,学生还动了枪,吓得警察钻桌肚。从此当局把学校又下迁到乡下的三元店觉林寺。
  上面讲的扭曲的行政区划,可给穷人带来好处,两省隔桥一步之遥,河南人有事跑到安徽来,叶集人有难跑到河南避遇,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1950年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