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群团组织服务活力足
——叶集区孙岗乡党建带群建推动基层治理更有“力度”和“温度”丁文东 本报记者 宋金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清晨的阳光洒满乡间小路,网格员们带着民情记录本开始日常走访;社区的“居民之家”里,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孩童们围坐聆听传统文化讲座;“全国劳模胡晓峰工作室”内,村民们围着农技专家请教种植难题……秋日的叶集区孙岗乡,处处涌动着基层治理的鲜活气息。 近年来,孙岗乡紧扣党建“强基固本、服务群众”核心,以“党建带群建”为总抓手,推动党组织“红色引领”与群团组织“活力赋能”同频共振,实现组织建设、服务供给、治理模式系统性升级,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孙岗路径”。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进”,激活治理合力 “以前群团活动没场地、没抓手,现在有了‘居民之家’,我们的活动越办越红火。”孙岗乡荷棚社区居民沈然成指着热闹的活动室,话语里满是欣喜。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孙岗乡重构组织体系、整合治理资源的深度实践。 乡党委将“党建带群建”纳入年度党建重点任务清单,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建办统筹协调、群团组织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通过定期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破解组织设置、阵地建设、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问题。针对群团组织“无场地运转”的痛点,乡党委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23处阵地资源,打造7个“居民之家”,实现“工会驿站”“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共享联用。自荷棚社区“居民之家”启用以来,已举办书法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40余场,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让群团组织有了“实体阵地”,服务群众的触角不断延伸。 同时,为补齐薄弱村社区治理短板,孙岗乡选派6名第一书记,牵头整顿党组织领导能力不强、群团组织服务功能弱化的村社区,灵活运用“自查+复查+核查”三步工作法推进“书记领办项目”。 从“单向输送”到“多元赋能”,打造服务品牌 “多亏了乡里的‘春季送岗’活动,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每月能挣2000多块钱。”家住孙岗村的管义忠通过乡工会组织的就业帮扶,生活难题迎刃而解。这是孙岗乡以“多元赋能”替代“单向服务”的生动写照。 乡党委联合区总工会打造“四季帮扶”品牌,常态化开展“春季送岗”“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先后帮助112名困难职工实现就业,发放救助金28.6万元,服务户外劳动者超3000人次,孙岗乡工会服务驿站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激活青年“奋进引擎”,由乡党建办牵头,组建由返乡大学生、企业青年等200人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队,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开设“行走的思政课”支教项目,为192名留守儿童提供“定制化”服务。每到周末,志愿者的身影便出现在各村社区,成为乡村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针对妇女儿童需求,乡妇联会同企业党组织共建“一朵小红花”爱心项目,26名女党员化身“爱心妈妈”,与137名儿童结对帮扶。暑期里,“爱心妈妈”们开办“暑期小课堂”,开展心理疏导、安全知识教育。平日里,她们收集孩子们的“微心愿”,累计兑现79个心愿,用温情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从“传统粗放”到“精细高效”,破解民生难题 “有事找晓峰!”在棠店村,这句话已成为村民的共识。村民口中的“晓峰”,是村党支部副书记、全国劳模胡晓峰。乡党委依托其技术优势,在棠店村村部设立“全国劳模胡晓峰工作室”,胡晓峰定期驻点开展农技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特色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2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亩均增收1500元,工作室也从单纯的“服务平台”升级为“服务村民+发展产业”的双功能阵地。 基层治理,关键在“解民忧”。孙岗乡设立“矛盾调解驿站”,组建由老党员、老村干、群团干部等组成的调解队伍,建立“日常走访—问题收集—分级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机制。2025年上半年,驿站共排查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143起,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群众增收的关键。乡党委联合群团组织、人社所、农技站组建“产业攻坚队”,以“订单式”培训为抓手,开展黑木耳种植、直播电商等培训4期,惠及农户120余人。同时,攻坚队引进“立体栽培+科学养菌”技术、“助困小菜”项目,推动特色产业产量同比提升30%,年销售额超500万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走上增收路。 从组织协同到服务精准,从治理创新到产业赋能,孙岗乡以“党建带群建”的深度实践,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如今,行走在孙岗乡的田野村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凸显,群团组织的服务活力充分释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