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精神科护理中的沟通艺术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精神科护理的日常场景中,常能见到“说教式”沟通的身影——患者说“我总能听见有人骂我”,家属立刻反驳“没人骂你,是你自己想多了”;护理人员板着脸说“你得听医生的,别胡思乱想”。这种沟通像堵无形的墙,把患者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情绪挡在墙外。而真正有效的沟通,往往始于一次安静的倾听——不是急着纠正,不是忙着给建议,而是先让患者把话说完,把情绪表露出来,这种倾听才是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
  精神科患者的情绪像被放大镜照过一样敏感复杂:有的因幻听害怕得缩在角落,有的因抑郁整天不说话,有的突然情绪激动摔东西。这些表现背后,常常藏着没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害怕被伤害、渴望被关注、觉得自己没价值。当护理人员能安静听患者说“我害怕时总觉得有人盯着我”,而不是立刻说“别怕,没人盯你”,患者反而更愿意说出心里的害怕,护理关系也会因此更温暖紧密。
  真正的倾听要“放下自己”:患者哭着讲过去被欺负的经历,护理人员不能急着说“你应该忘记过去”,而是专注地看着患者眼睛,轻轻点头说“那段经历真的让你很痛苦,你愿意多说说当时的情况吗?”这种“非评判性倾听”不评价对错,只传递接纳与理解,能让患者放下防备,觉得对方真的懂我。肢体语言也很重要:保持眼神接触、身体前倾、点头示意,这些动作都在说“我在认真听”;若总看手机、打断说话或心不在焉,患者会立刻感到不被重视,情绪更糟。有时候,一句“我明白”或轻拍肩膀,比说一堆大道理更能安抚情绪。
  倾听后的回应也有讲究:患者说“我觉得自己什么用都没有”,回应“你觉得自己没价值,这让你很难过”比“别这么说,你其实很好”更容易被接受。这种“共情式回应”把患者的感受“接”过来再“送”回去,让患者觉得被理解。通过回应还能观察患者的状态:若突然反复说“活着没意思”,可能抑郁加重;若总躲着别人眼睛不说话,可能藏着被害妄想或社交恐惧。
  对精神科患者来说,“被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很多患者因生病被误解忽视,心里压着没机会说的情绪。当护理人员耐心听他们说“被监视”的害怕或“没人关心我”的委屈,这些情绪像被阳光照到的阴影,慢慢变淡,心理压力也会减轻。倾听不是说教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平衡:光说教会让患者觉得被控制,光倾听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倾听,后引导”——先通过倾听建立信任,再在适当时候给予支持。比如患者担心吃药有副作用,先听他说说具体怕什么,再解释药的作用和可能反应,比直接说“必须吃药”更容易被接受。
  这种沟通艺术对护理人员要求不低: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同理心、耐心和自我觉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被患者带着走;还要保护好心理边界,别因太投入而消耗自己。在家庭护理中同样有用:当患者抱怨“没人理解我”时,家属可以回应“你希望我怎么做才能让你觉得被理解”,而不是急着辩解,这种互动能减少争吵,让患者感受到安全和支持。
  在实际护理中,倾听技巧需不断练习反思:通过记录沟通案例、参加培训、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关注患者反馈调整方式,确保倾听发挥作用。对患者而言,被倾听的感觉可能比吃药更安心,当感受被重视理解时,更愿意相信护理人员,并配合治疗护理。这种信任是精神科护理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康复的关键一步。
  精神科护理中的倾听不仅是技巧,更是深刻关怀。它要求放下固有判断说教习惯,真正站在患者角度感受理解。以倾听为核心的沟通艺术,在提升护理效果的同时,让人与人的联结更温暖真实。当我们学会“听见”患者内心声音,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最需要的支持陪伴。这种沟通方式需要耐心与坚持:不是一次倾听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在日复一日的互动中,通过每一次认真的倾听、每一次共情的回应,慢慢建立信任,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它不是“魔法”,却能在精神科护理中创造奇迹——让患者从封闭自我到打开心门,从对抗治疗到主动配合,最终走向康复与回归社会的道路。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三科 范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