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瓶里的春天
皖西日报
作者:蒋莉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蒋莉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和朋友们去桃岭三合参观“菌种大王”杜方平的天麻菌种培育基地。杜方平打开菌种室的门,一股混着泥土与菌丝气息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凝视着无数瓶天麻菌种,目光里满是兴奋与好奇。 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不少荣誉证书,其中不乏“国字号”的证书,可他总自称“大别山老农民”,多么朴实低调的称谓!他操着淳朴的口音,给我们讲起和菌种打交道的故事,那神态,活像一位把心血捧给孩子的慈祥父亲。 三十年前的土坯房里,墙角的煤炉子吐着微弱的光。他蹲在简陋的培养架旁,火光把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瘦得像棵被风雪压弯却仍硬撑着的树。他定定地凝视着一个菌种瓶,往瓶面哈了口气,白霜化开成细密的水珠。他紧紧把瓶子拢在怀里,盼着风雪快些退去,好给菌种一个能舒展生长的春天。梦里,他的笑声和菌丝蔓延的节奏,悄悄合在了一起。 如今的恒温菌种室里,智能数字在屏幕上轻快跳动,二十三摄氏度的光标,亮得像夜空里最执着闪耀的星。杜方平照看菌种瓶时,那细致劲儿,就像守着自家娃的老父亲。夜里,手电光划过夜空,照在一排排菌种瓶上,菌丝在黑暗里悄然舒展——有的缠成星空漩涡,有的漫成大海波纹,有的簇成丛林剪影。每一瓶都藏着独一无二的生长,每一瓶都盛着梦想该有的模样。 菌种瓶里藏着金寨的山魂——橡树屑采自海拔八百米的老林,裹着山泉水沁人的清冽;麸皮来自邻村磨面坊的余料,混着麦香,淡淡往鼻腔里钻。 “这些原材料得像拌饺子馅似的揉匀,早先靠人工,现在都机械化了,揉匀实了,菌丝才肯在里头安安稳稳扎根。”他耐心指导工作人员时,穿蓝布衫的大姐正往瓶里装培养基,指甲缝里嵌着木屑,手腕转出流畅的弧度,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在雕琢一件精巧的艺术品。 最里层的培养架上,一排菌种瓶的标签已经褪色。杜方平说,那是最早培育的耐寒品种,如今都已成熟,像待字闺中的姑娘,藏着一丝含蓄的喜悦。 “那年冬天,接到电话说大棚被风吹开了。”他用指腹轻轻摩挲着瓶身的裂纹,像在触碰旧日的伤口,“我们踩着没膝的雪往山上赶,塑料布被风撕成碎条,手冻得捏不住钳子,就用牙咬着铁丝拧。”天亮时,在零下五摄氏度的大棚里,竟看见那些菌丝挨着冰碴儿悄悄扩出一圈白边,像一群硬气的战士,守着雪地,也守着自己不肯服软的倔强。 凝视得久了,雪绒似的菌丝就像在眼前飘啊飘。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青年站在旧菌种室前,举着菌种瓶,瓶里的菌丝在黑白老照片里依旧闪着光;看见暴雨天他背着菌种箱往山上跑,泥水顺着裤腿画出歪扭的痕迹;看见他教山民辨认菌丝,粗糙的手掌抚过细嫩的白丝,像老树皮托着新抽的芽。这些画面叠在玻璃瓶上,凝成厚厚的琥珀,把时光和菌丝一同封在了里面。 棚外,清风卷着松针的气息,吹过黛瓦、拂过鬓角,溜进大山深处。杜方平翻开记录册,记下当日的日期和室内外的温度,记事本子边缘的毛边蹭过手指,像在轻轻数着他掌心的老茧。 如今短视频时代来临,杜方平培育的菌丝顺着大山脉络,像织网一般走向了全国。那是大别山记忆褶皱里的身影,多像无数个春天在祖国大地上扎根生长。 我端详着一瓶瓶菌种,心想,这里面藏着的又何止是菌丝?那是风雪压不垮的韧性,是岁月封不住的执着,是杜方平与山民们在乡土里捂热的、实实在在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