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丝瓜络种出致富“新丝路”

王韬 本报记者 黄雪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盛夏时节,走进舒城县棠树乡窑墩村的丝瓜种植基地,只见郁郁葱葱的藤蔓爬满支架,金黄色的丝瓜花点缀其间,一根根饱满的丝瓜垂挂枝头,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村民们穿梭在田间,忙着采摘、装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种的丝瓜不是普通的食用品种,而是专门用于加工丝瓜络的药用丝瓜。”窑墩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山介绍,这种丝瓜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管理简单,特别适合当地丘陵岗地种植。每年清明前后栽种,7月中旬进入采收期,可持续采摘至9月底。
  与传统农作物相比,丝瓜络种植效益更高。目前,窑塘村丝瓜络种植面积达260亩,亩产约100公斤,村集体年收益近80万元。全乡种植规模已扩大至480亩,带动了桂花、八里、棠树等多个村庄的产业发展。
  在丝瓜种植基地里,75岁的村民胡道华正和邻居们一起采收丝瓜。“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一年能赚2万多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胡道华笑着说。
  像胡道华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村民李世勤只要有空就会到丝瓜种植基地务工,年收入约1万元。“我们年纪大了,在外面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世勤满意地说。
  据郭德山介绍,基地常年用工需求稳定,日常管护需要10人左右,到了采收旺季,用工量每天可达40人以上。仅工资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带来近40万元的收入。
  棠树乡的丝瓜络产业能快速发展,得益于“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牵头整合土地资源,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或参与种植获得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仅要把丝瓜种好,还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棠树乡副乡长朱德胜表示,将依托丝瓜络加工企业,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探索“农业+旅游”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让丝瓜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兴,则乡村兴。棠树乡的丝瓜络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增收。未来,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小小的丝瓜络将“织”出更广阔的致富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我们要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实现‘小丝瓜’带动‘大共富’。”棠树乡党委书记贾月超信心满满地说。如今,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这条绿色产业链正不断延伸,为当地农民铺就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