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要闻·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儿童发热诊疗小百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发热的基本认识与常见原因
  儿童发热是身体对感染或疾病的正常反应,体温通常超过37.5℃。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如感冒)、细菌感染(如肺炎)、疫苗接种或环境因素(如穿太多衣服)。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体,但体温过高(如超过39℃)可能引发脱水或惊厥。家长需学会识别信号: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体温(腋下或耳温),观察孩子行为如烦躁、食欲下降或嗜睡。及时识别可避免并发症如热性惊厥。
  诊断发热的科学方法
  诊断儿童发热需要系统评估,确保准确找出原因。第一步是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或皮疹)、近期接触史(如学校或旅行),以及孩子的基础健康状况(如过敏或慢性病)。第二步是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喉咙是否红肿、耳朵有无感染迹象、皮肤是否有皮疹,并测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第三步是必要时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测试(检查白细胞计数判断感染类型)、尿检(排除尿路感染)或X光(排查肺炎)。诊断过程强调安全优先,避免过度检查,例如低风险发热(体温低于38.5℃且无其他症状)可能只需观察,而高风险情况(如高热伴呼吸困难)需立即处理。通过这些方法,能快速区分普通感冒和严重疾病,如脑膜炎。
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治疗儿童发热的核心是降温、缓解不适和针对病因处理,确保孩子舒适安全。降温方法包括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用毛巾蘸温水约30-32℃,擦拭腋下、颈部和腹股沟,每次5-10分钟,避免用酒精或冰水以防皮肤刺激);环境调整如减少衣物(穿轻薄棉质衣服)、保持室温在22-24℃,并使用风扇或空调辅助通风。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常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孩子,剂量按体重计算,例如体重10公斤的孩子每次100-150mg,间隔4-6小时,每日不超过4次)或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5-10mg/kg,间隔6-8小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Reye综合征。给药时注意:使用专用量杯或注射器,确保剂量准确;如果孩子呕吐,可改用栓剂形式。针对病因的治疗:病毒感染以支持性护理为主,如多休息和补水;细菌感染需医生处方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按体重计算剂量),并全程监测药物反应(如观察皮疹或腹泻)。个体化处理很重要:高热时优先药物降温,结合物理方法;如果孩子有特殊状况(如过敏),需调整方案。整个治疗过程强调循序渐进,监控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一次),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战。
  家庭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是康复的关键,需注重细节预防并发症,帮助孩子更快恢复。补水管理:鼓励孩子多喝温水、清汤或口服补液盐(按说明溶解后喂服),少量多次(如每15-30分钟喂30-50ml),避免含糖饮料或果汁以防脱水;监测尿量(每天至少6次,尿液颜色应浅黄)和皮肤弹性(轻捏皮肤看是否快速回弹),发现脱水迹象(如口干或尿少)及时就医。饮食调整: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或水果泥(如苹果泥),避免油腻、辛辣或难消化食物;发热期间食欲下降时,不强求进食,但可分多次小餐(如每天5-6次),确保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舒适措施: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或温水浴降温,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记录体温变化(每4小时用体温计测量),便于就医参考。心理支持:安抚孩子情绪,通过讲故事、玩简单游戏或听轻柔音乐转移注意力;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焦虑,用鼓励话语(如“你很勇敢”)增强信心。这些方法能加速恢复,减少如脱水、营养不良或皮肤问题等风险,确保孩子平稳度过发热期。
紧急情况处理与就医指南
  识别紧急信号并正确应对能挽救生命。危险信号包括:高热超过40℃、持续呕吐或腹泻、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发紫、惊厥(如四肢抽搐)或意识模糊。紧急处理:立即让孩子侧卧防止窒息,松解衣物,不强行喂药或约束;如果惊厥,记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5分钟),并拨打急救电话。就医时机:体温超过38.5℃持续24小时以上、伴随严重症状(如皮疹扩散)或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需立即就医;常规情况可先家庭观察1-2天。就医准备:带上体温记录、用药清单和孩子病史,便于医生快速诊断。预防措施:日常注意手卫生、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病源,降低发热发生。
  儿童发热的合理诊断与治疗能有效保护孩子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面对孩子发热时,保持冷静,优先使用安全方法如物理降温和适量药物,及时就医处理紧急情况。发热是身体防御的信号,正确处理能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泾县医院儿科 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