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湿”谈痹病
皖西日报
作者:金秀娟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风湿病之所以让人闻之色变,是因为它的危害性极大,它可能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身上,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什么是风湿病?它与我们常说的“风”和“湿”有什么关系呢? 风湿病是什么? 风湿病,中医称之为“痹病”,是一大类复杂的疾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病因多样,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以及全身乏力、发热、皮疹等症状;病程一般较长,具有反复性和进行性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且需要长期管理和随访。常见的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 如何理解“风”“湿” 在风湿病中,“风”和“湿”是中医理论对疾病相关病因和病理状态的一种描述,具有特定的含义: 一、“风”的含义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在风湿病中,“风”邪常导致关节疼痛位置不固定,呈游走性,就像风一样来去不定。例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出现多关节轮流疼痛,疼痛部位不断变化。风邪常伴有恶风、发热等表现。这是因为风邪侵袭人体,使体表的卫气功能失调,不能正常抵御外邪,从而出现怕风、发热的症状。 二、“湿”的含义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重”指湿邪致病会让人有身体沉重、困乏的感觉,如患风湿病后,患者常感到肢体沉重,活动不灵便。“浊”表示湿邪为病可见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黏滞”则体现为病程缠绵,病情容易反复,难以迅速治愈。湿邪阻滞经络,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且这种疼痛通常较为沉重、固定,局部可能有麻木感。此外,湿气还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症状。 在风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风”和“湿”常常相互夹杂,共同为患,导致病情复杂多变。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风湿病,主要是针对风邪和湿邪进行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是治疗风湿病的基本原则。通过使用具有祛风除湿作用的药物,如川牛膝等,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二、温阳散寒 风湿病往往伴随着寒邪,因此,温阳散寒也是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附子、干姜、肉桂等,可以缓解关节冷痛、僵硬等症状。 三、针灸、拔罐 针灸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疼痛、麻木等症状。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激发经气,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从而缓解病痛。如针刺足三里穴,可调节脾胃经气血,改善脾胃功能。2.调和阴阳:疾病发生多因人体阴阳失衡。针灸能通过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手法,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平衡。3.扶正祛邪:针灸能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抵御病邪的能力,同时祛除体内邪气。 拔罐的作用原理:1.负压作用:拔罐时罐内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肌肉痉挛状态,缓解疼痛。2.温热作用:拔罐过程中,罐体的温热刺激可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尤其对于寒湿痹痛,拔罐的温热作用能有效驱散寒湿之邪。3.调节气血:拔罐通过对皮肤的刺激,可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气血不畅时,拔罐可使气血得以疏通,达到调和气血的目的,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衡状态。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湿”密切相关。通过了解中医对风湿病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治疗风湿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共同呵护我们的关节,让健康与快乐同行。 (六安市中医院肾病三科〔风湿免疫科〕 金秀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