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引流管护理全流程
皖西日报
作者:杜倩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很多人一听到胸腔引流管,心里就紧张。其实,它就是医生给病人安置在胸腔里的一条“排水管”,帮助病人把胸腔里的水或者气排出去。像胸腔积液、气胸、胸腔手术之后,都需要安装胸腔引流管。虽然管子看着挺吓人的,但只要护理好它,病人就能快点好起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说到护理,临床上常说的最多的词就是“三查八对”,简单来说,就是反复核对、小心操作,保证安全。有人把它比喻成“护士的安全锁”,护理胸腔引流管,也是靠着这把锁,让这个小管子在病人体内安心地待着,发挥作用,又不会惹麻烦。 “三查八对”的内涵与实践 所谓三查,就是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仔细检查,而八对则是指对病人的床号、姓名、药品、用法、时间、有效期等进行反复核对。例如在护理胸腔引流管时,护士首先要确认病人信息,再核对医嘱,之后检查引流管位置、固定情况以及引流液的性质,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胸腔引流管护理,就是从固定到观察的过程,每一步都很重要。 胸腔引流管的固定 刚开始插管的时候,病人往往疼得乱动,管子一挪位置,就疼得不行,影响引流效果。临床上,护士一般用丝线或者专用的固定贴,把管子牢牢地固定在皮肤上,然后再用透气的敷料包起来,这样既减少了感染的风险,又防止管子左右晃动。固定好之后还要注意绷带的松紧度,太紧了,会勒破皮肤;太松了,又容易滑掉。每次换敷料的时候,护士都要重新检查固定情况,看看缝线有没有松动,敷料有没有被血液或体液浸湿。 保持胸腔引流管的通畅 胸腔引流管最怕堵,积液太黏,血块堵在管子里,引流就不顺了。病人会胸闷气促,还可能有其他严重并发症,护士需经常查看引流液是否流动,管子里面有没有血凝块堵着。有的医院会让护士轻轻挤捏管子,把小血块挤出来,但动作要轻柔,不然可能会造成反压,把胸腔里的液体“倒吸”回来,引起感染。引流瓶里的水封也很重要,水封高度一般在2-3厘米,它就像个“单向阀门”,防止空气倒流进胸腔。水封太高,病人呼吸费力;水封太低,又起不到阻隔作用。护士每天都要检查水封液面,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观察:细节的守护 有人觉得,把管子放好就没事了,其实难点在后面,得时刻观察,比如看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胸腔积液多是清黄色,手术后有点带血,要是突然变成鲜红或者一下子变多,可能是胸腔内出血,要赶紧告诉医生。还有气胸病人,瓶里老冒气泡,说明漏气没封住,需继续接受治疗。护士每天给病人测量体温、呼吸、脉搏,看有没有发烧、胸痛、喘不过气之类的情况;这些都与管子是否安全、病情是否稳定有关。每班护士都会查看引流管插入刻度,看管子是不是掉出来或者往里滑。稍微动几厘米,就可能扎到不该扎的地方,引起疼痛或者出血。 患者与家属协作护理 很多病人害怕,总在床上躺着不动,但长期不动易导致肺部感染,也可形成血栓。医生会根据情况,指导病人轻轻地翻身,坐起来,甚至可以下床走动,只要动作慢一点,不会把管子弄掉就可以。家属也可以看看管子有没有被扯到,有没有漏液。如果看到敷料湿了,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发红,都要赶紧告诉医生,很多意外都是因为没被及时发现造成的。 拔管的注意事项 等到积液或者积气排得差不多的时候,病人的症状也就有所缓解,这时候医生会开始考虑拔管。但拔管也不是说拔就拔的,护士一般都会让病人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憋气,这个时候胸腔里的压力会变大,这样就不容易再吸入空气了。拔完管之后,就会马上用凡士林纱布把伤口包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空气倒流回去。拔完管以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时候病人突然觉得胸闷,呼吸变得急促,这就有可能是气体又跑到胸腔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就得赶紧处理。 胸腔引流管护理,是个技术活,最重要的还是要细心,做好“三查八对”。护理好每个细节,从固定到保持通畅,再到观察变化,每一步都离不开我们的细心观察。病人眼里的这根冷冰冰的管子,是通向康复路上的一座桥,只有把这根管子护理好了,病人才能更好的恢复健康。 (无为市人民医院 杜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