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急性心梗急救要诀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突然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心肌持续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危重疾病。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当冠状动脉被血栓完全堵塞,心肌细胞会在30分钟内开始不可逆坏死,闭塞2小时,心肌坏死面积达50%,心脏随时可能停止跳动,每延迟一小时开通血管,死亡率上升20%!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急性心梗病例约60.8万例,院外死亡率高达30.2%(农村地区达38.7%),35-44岁人群发病率10年上升46.6%。2022年国家猝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心源性猝死中急性心梗占83%,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仅1.2小时。  
  病因:急性心梗最常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占90%以上),堵塞血管。少数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流中断,其中吸烟者占82%。
  诱因:急性心梗主要诱因包括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尤其高脂饮食)、酗酒、连续熬夜等,引起心率血压大幅波动,心脏需氧量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而狭窄的血管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供血,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变因素与可干预因素。不可变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年龄每增加10岁急性心梗发病率升高两倍,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1.5倍,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患急性心梗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3-5倍;可干预因素如熬夜、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长期缺乏运动等,电子烟同样损害血管,可使心梗风险增加31%,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梗的概率为普通人群的4倍以上。
  临床表现: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为持续胸痛,多发生于清晨,尤其是晨运和排便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持续性剧烈疼痛,可向左肩、背部或下颌放射,持续>20分钟不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收缩压低于90mmHg及右室梗死时禁用),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濒死感。少数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仅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诊为胃病)、牙痛、喉咙紧缩感,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甚至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青年群体需警惕长期疲劳后突发冷汗及恶心。 
  诊断要点:1.初步判断。根据典型症状+特征性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压低)。2.确诊检查。心肌酶学改变(高敏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冠脉造影明确堵塞位置及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
  那么,一旦发生严重的持续性胸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立即原地休息,平卧或半坐,停止一切活动,减少心肌耗氧量,延缓心肌坏死;其次,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心梗、发病的时间以及所处的准确位置。有条件的患者,在等待120的过程中,可以自行嚼服三粒阿司匹林(300mg,非肠溶片更佳),如收缩压大于90mmHg,可以含服一粒硝酸甘油(0.5mg,首次含服5分钟无效且血压正常,可以再次服用,最多3次)。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时,应立即使用AED除颤或者就地实施心肺复苏(每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双臂肘关节绷直双手掌根重叠放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用力,成人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共5个循环)。
  切忌抱有侥幸心理,试图“忍一忍”,等天亮或者等家人回来再就医,超过50%的猝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不要试图通过进食或者捶打胸口缓解疼痛,进食会增加呕吐误吸风险,捶击胸部加重心脏负担;严禁自行驾车或打车前往医院,导致除颤时间延迟,增加猝死风险(15%的心梗患者在自行前往医院途中发生室颤猝死)。收缩压低于90mmHg、右室梗死或24小时内服用过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的患者严禁含服硝酸甘油,近期发生过敏、活动性出血或主动脉夹层者禁忌嚼服阿司匹林。
  怀疑出现心梗一定要牢记两个“120”: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急性心梗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役,早期识别危险信号、立即正确呼救、快速开通血管是制胜关键。掌握这些知识,关键时刻不仅能自救,更能成为身边人的救命英雄!
  (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汪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