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让学校“好玩” 让学生“好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漆袁雯

  下课铃响起,广播催促“同学们请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被“赶”出教室的孩子们奔向校园各处,滚轮胎、玩滑梯、投篮……这是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二小”)的课间场景,也是校长杨昌盛教育理念的缩影——让学生玩好,实现身体搞好和学习搞好两不误。把课间还给孩子、让学生回到操场,好处显而易见:全校2000多名学生,只有10多人戴眼镜,超重学生也很少。
  让学生“玩好”,是不是“不务正业”?新州二小用成绩打消了这种疑虑——连续9年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最近两年位居第一;数学平均分比全县排名第二的学校高十几分。玩和学、课间和课堂,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课间充分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疲劳,促进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进而提高课堂专注度和学习效果。
  学校教育,远不止讲台、课本和作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要靠多元教育形式来实现。在上海,越来越多中小学和附近的体校、体育场馆合作,打造“15分钟运动圈”;在浙江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走进校园;在河南郑州,同学们亲手种下蔬菜,采摘、烹饪、品尝,践行“生活即教育”……向时间和空间挖潜,从形式和内容求新,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发掘天赋、激发潜能、释放活力,助力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
  其实,实现素质教育,场地设施很重要,而更重要的则是树立理念、凝聚家校共识。新州二小一度经费紧张、场地有限,学校众筹几百个轮胎,鼓励家长一起动手制作运动器材,各方努力下,学校变得“好玩”了。这些实践表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不仅需要资金、场地、设施等资源,而且要尊重孩子天性和成长规律,保持相信孩子、呵护创造的育人初心。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五育并举没有选择题,道道都是必答题。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因地制宜用好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等,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角巷陌延展社会“大课堂”;根据不同学段设计教学内容,从启蒙启发到创新创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留给教育者积极作为的空间十分广阔。
  学校不是一系列升学考试连接在一起的“备考空间”,而是创造可能性、培养多样性的成长园地。少一些压抑天性,多一些欢声笑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向往之地,让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他们就能像小树苗一样,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