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与应对心脏早搏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心脏会突然跳得很快,甚至像是漏了一拍。很多人会联想到爱情带来的“心动信号”,但实际上,除了情感波动,心脏偶尔乱跳,还有可能是遇上了“心脏早搏”。 一、心脏早搏到底是什么? 心脏是一台高效的“泵血工厂”,每时每刻都在为全身输送血液和能量。在这座工厂里,有一位“总指挥”——窦房结,它负责发出心跳指令,让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有序跳动。每一次指令下达,心脏的心房和心室就会依次收缩,保证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这一套流程井然有序,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常常会让人们处于压力之下。熬夜加班、抽烟喝酒、摄入大量咖啡因等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的某些部位(医学上称为“异位起搏点”)可能会突然“自作主张”,在窦房结发出指令之前就提前发出信号,导致心脏提前收缩。这种“抢拍”现象,就是心脏早搏的本质。原本规律的节拍被打乱,心跳变成了1-2-3-3-4,给人一种心脏“跳漏一拍”或“突然多跳一下”的感觉。 早搏在年轻人中并不罕见,常见的诱因包括吸烟、饮酒、熬夜、精神紧张,甚至女性生理期等。大多数情况下,早搏只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短暂反应。 二、早搏一定是病吗?哪些情况不用担心? 很多人听到“早搏”就会感到恐慌,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其实,绝大多数早搏并不意味着心脏出了大问题。 功能性早搏:没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如果早搏发生在熬夜、喝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精神压力大、感冒发烧等情况下,这种早搏通常属于“功能性早搏”。它更像是一种身体的警示,提醒你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只要作息规律、戒烟限酒、放松心情,早搏往往会自行消失,无需过度担忧,也没有必要盲目吃药。 需要警惕的情况:但并非所有早搏都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本身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脏基础疾病,早搏则可能是“器质性早搏”,提示心脏可能存在结构或功能异常。这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原发病;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考虑射频消融治疗等。 三、如何判断自己的早搏是否需要治疗? 功能性早搏的判断标准:对于健康人群,如果能明确找到诱因(如熬夜、饮酒等),且早搏发生频率不高,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体检和心电图检查也未见异常,这种早搏多为良性,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改善生活习惯即可。 器质性早搏的警示信号: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则需提高警惕并及时就医。既往有心脏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早搏频繁,或伴有胸闷、气短、晕厥等不适症状;体检或心电图发现异常;生活方式调整后早搏仍未改善。此时应尽快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 四、早搏了该怎么办?这些误区要避免 保健品并非万能,部分人发现心脏早搏后,会选择购买各种保健品“补心”。实际上,心脏健康的关键并不在于昂贵的补品,而在于科学的生活方式。例如,辅酶Q10虽然对部分心脏疾病有辅助作用,但是否需要补充应由医生判断;鱼油胶囊对早搏并无特殊效果;维生素K对于正常人来说无需额外补充。盲目补充保健品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 生活方式调整才是护心之本。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均衡饮食:多食用蔬菜水果,减少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学会减压,如深呼吸、听音乐等。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定期体检: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心脏健康。若调整生活方式后早搏仍频繁,应及时就医。 心脏健康就像养花,浇适量的水(运动),施适度的肥(饮食),晒适宜的阳光(作息),再加点好心情,心脏这朵“小花”就能开得稳稳当当! 温馨提示:如果发现自己早搏频繁,或者伴有胸闷、气短、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用药或轻信网络谣言,科学管理才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李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