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吹球需谨慎
皖西日报
作者:杜倩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病房里经常能见到刚做了肺部手术的患者嘴里衔着一个彩色气球,一口气吹起来,说是可以锻炼肺活量。也有人说这是无用功。围绕这件事,家人之间争论不休,患者与医生之间也是如此。其实肺癌术后呼吸训练,绝不止一个吹气球那么简单。吹气球到底合适不合适,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一、吹气球如何实现肺部锻炼 很多病人听到“呼吸训练”这四个字,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练肺活量”,气球就成了最简单的工具。吹气的时候,肺要花很大的力气把空气推出去,气球还有点阻力,肺就像被迫“运动”一样,被拉扯着张开。有人觉得,天天吹几次气球,肺功能就能慢慢好起来,手术后的并发症也会少一点。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吹气球确实需要深呼吸,能刺激呼吸肌,让肺泡张开。短时间内也许能让一些肺泡不塌陷,但是问题在于,肺癌手术之后,人的身体并非正常的状态,这时候光靠吹气球,未必安全,也不见得有效。 二、肺切除后肺功能变化更为复杂 做过肺叶或者更大范围切除的人,肺容量就会小一些,呼吸时气体交换能力也差很多。简单来说,肺本身的空间较小,呼吸的时候比以前更费力。很多人做完手术之后,会疼,咳不动,咳不出痰,气喘吁吁。胸腔手术后特别容易造成伤口疼痛,患者不敢使劲吸气、咳嗽。这样肺里就会有部分地方塌陷,医学上叫做“肺不张”,甚至还会出现积液、感染。真正有效的呼吸训练,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让肺泡张开,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肌群的力量,而不是拼肺活量。 三、吹气球有风险也有局限 从专业角度讲,吹气球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监测与控制。不同大小、厚度的气球吹起来需要的力气相差很大。术后病人用力吹气,胸腔内的压力会突然增大。刚做完肺部手术,切口还未愈合的病人,这种突然增大的胸腔内压可能会导致肺漏气、伤口裂开或者气胸。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吹气球只能训练呼气力量,并没有训练吸气。而肺切除后的患者往往更需要训练吸气,让残余的肺组织能够张开。如果忽视吸气训练,反而容易出现肺不张等并发症。吹气球没有训练参数,医生不知道患者吹气时产生多大的压力、多大的流速、多大的体积,也不能因人而异地调整训练强度,等到患者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往往已经吹得过头了。 四、现代呼吸训练方法更精准 现在康复科和胸外科医生更推荐使用专门的呼吸训练器,比如最常见的三球呼吸器或者流量型呼吸训练器,它们的安全系数更高,也能量化训练。患者需要以一定的吸气流速或容量,将塑料小球吸到指定的高度,或使刻度计显示相应的数字。医生就可以根据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情况,分阶段制定训练计划,既能锻炼呼吸肌,又能避免过度用力。除了器械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呼吸模式训练,比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这些技巧可以让患者在呼吸时更省力,降低呼吸频率,同时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对于刚刚做完手术、疼痛难忍的患者来说,这种训练比吹气球更实际,因为缩唇呼吸不费力,而且能减少胸内压的波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五、并非“吹一吹”就万事大吉 肺癌术后康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呼吸训练也不是“谁都能吹气球,多吹多好”,每个病人的手术范围不一样,肺功能差距很大,呼吸训练方案要因人而异。医生一般会先看病人肺功能怎么样,心肺耐力如何,有没有肺漏、气胸之类的风险,再决定怎么练,强度多大。如果医生没特别说要吹气球,一般不建议病人自己在家用气球练习,尤其是刚做完手术的时候,硬吹气反而可能坏事,更好的办法是听康复医生或者呼吸治疗师的,按部就班地做训练。而且,光靠呼吸训练还不够,病人术后还要做全身功能锻炼,比如早点下床走动,这样能恢复全身力气和肺功能。 总而言之,吹气球说到底也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不能代替专业的呼吸训练,肺癌术后康复,需要更系统、更精准的训练方式,盲目地吹气球,风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效果也未必好。 如果身边有人刚做完肺部手术,最好的建议是找康复医生,给病人量身定制一个适合的训练计划,不要盲目迷信吹气球这一招式。科学康复,比单纯的用力“吹一吹”更安全,也更有效。 (无为市人民医院 杜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