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岁月留痕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怀念“老班长”李开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付杰

  这两年,我经常在金寨老家接待外地朋友。每次吃饭点菜时,都少不了“老班长红烧肉”,接待安排的行程中,“李开文故居”是必须要去看看的。
  说到金寨的红色历史,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59位开国将军之外,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老班长”李开文的传奇故事了。
  若说我与“老班长”结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儿时的我,在老家金寨县古碑区傅湾大队的傅家上湾,跟着奶奶、尚未成家的三伯伯一起生活。村庄门口的石子路,是响山寺到古碑区政府的必经之路。时任响山寺粮站站长的李开文,经常步行去古碑区政府办事。他喜欢拄着拐棍,穿着军大衣或者风衣,蹬着“哒哒”作响的大皮鞋,遇到路面稍大的石子就会用脚踢到路边;遇到较大的石头,他会放下拐棍,吃力地把大石头搬到路边。
  再大一点,我跟着父母去了他们所在的槐树湾公社祝冲小学读书。四年级的时候,时任小学校长的父亲在“六一”儿童节前把“老班长”请到学校来作报告。记得当时的“老班长”站在木制的乒乓球桌上,激情四射,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述说当年爬雪山、过草地时他是如何用腋窝焐干引火柴烧饭的故事。
  有一年元宵节,槐树湾公社组织“玩灯”活动,每个大队都有节目,都要去响山寺粮站后面“老班长”家门口献演。祝冲大队参与的节目是“划旱船”和“蛤蜊舞”。我们一群小孩子跟着大队的“玩灯”队伍来到李老家,人太多,李老把我们这些孩子们请到他家阁楼上观灯,居高临下,开心极了!李老叮嘱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临别时,他和家人还把自家制作的芝麻糖、炒花生、炒瓜子、染得红红绿绿的银杏果发给大家……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退居二线,经常回老家陪护身体欠佳的父母。年过八旬的父亲记忆力大不如前,去年清明节期间忽然跟我说:“有空时,你们去给李开文老人家上个坟,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呢!”看着我惊讶疑惑的眼神,父亲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刚解放的时候,我爷爷的父辈们因为开油坊、染坊经营有方,挣钱购置了不少田亩,所以划分农村阶级成分时被定为富农,分到的田地无论是水利灌溉、交通条件,还是土质、人均面积,都不如贫农和中农。正常年景的收成,勉强让一家老小能够吃饱饭。三年自然灾害降临时,我爷爷首先被饿倒了,浑身浮肿。虽然歉收,但公粮还必须上交的。当我大伯伯把家里仅剩的糯稻和籼稻的稻种混杂在一起挑到响山寺粮站交公粮时,被李开文站长发现。问清原委,李站长指派粮站会计和傅湾大队干部来到我爷爷家实地查看。得知情况属实,李站长当即决定免除我爷爷一家当年未完成的公粮上交任务。我爷爷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虽然未能起死回生,但李站长的“减免”却让我奶奶和我父亲八个兄弟姐妹们生存了下来……
  一年多来,我不止一次地让父亲复述与“老班长”有关的故事,我也十几次陪着家人和朋友去“老班长”的故居参观。今年正月初一,我带着第一次从山西大同来我老家过春节的女婿,一起到“老班长”故居“拜年”。
  在“老班长”墓园,我们一起向“老班长”鞠躬致谢。一路上,我也不紧不慢地给孩子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和他对我们家的恩情,忆苦思甜,一起重温“老班长”那忠诚担当、朴实乐观、实事求是、心怀民众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