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聚焦淠史杭·人生百味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丰收之源

本报记者 徐 缓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孟舒 摄
  在独山镇太安村黄花菜种植基地,采访安徽省住建厅驻太安村第一书记孟奎。  徐缓 摄
  游客在当年兴修渠首使用的独轮车前感慨万千。              徐缓 摄
  横排头渠首,上书“丰收之源”。     张孟舒 摄
  广东游客参观淠史杭工程建设展览馆。    徐缓 摄
  大别山国家湿地公园“千岛竞秀”。   张孟舒 摄
  天气出奇得热而且闷,这是江淮到了梅雨季节,看见清溪碧流,嫣然如沐,瞬间凉爽。站在横排头渠首枢纽坝桥上,思绪像极了盘旋而飞的山鹰,总也绕不开那方烟波荡漾的湖泊水域,青山默默,碧水泱泱,白鹭翩飞,湿地“千岛”蒹葭摇曳不,堤岸“牧场”牛羊成群。
  六安人民筚路蓝缕、战天斗地,历时14年时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灌区,使昔日千里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00万亩。这座纵横皖西、横贯皖中、润泽江淮、惠及皖豫的新中国第一大灌区,也被称为世界水利史上第八大奇迹,是江淮地区的“生命之源”“小康之源”“发展之源”和“幸福之源”。
(一)
  横排头的清晨裹着薄薄的雾气,丰源湖水静悄悄的,阳光轻洒,满湖都是晃动的波光。仰视“清源楼”,巍峨大气,踏阶而上,跟着一队广东游客,进入淠史杭工程建设展览馆,了解大别山江淮水利水运历史。震撼的不是丰富的史料,立体展示的图文影像雕塑,也不是破旧简陋的生活生产工具,而是那么一代人,用这样简单的工具,干出如此撼天动地的伟大的工程。
  “这样的独轮车,我也见识过,看似简单,曾经尝试推着走几步,却是那么的艰难。”一位中年游客摸着独轮车把由衷地感叹。据介绍,自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之日起,整个工地热火朝天,14000多人的劳动大军,奋勇争先。直到1959年,横排头渠首工程引水灌溉,正式开始发挥效益。
  横排头是“人间天河”淠史杭的渠首枢纽工程,由进水闸、冲沙闸、溢流闸、土坝及船闸五部分组成。通过这个工程,将上游四大水库和区间来水拦蓄起来,从进水闸引水入淠河总干渠。
  作为报界人士,尤其吸引我的是展馆楼梯顶部,用于装饰的“旧报纸”,有《人民日报》“自力更生精神无往不胜——论安徽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宝贵经验”“淠史杭治水记”,有《安徽日报》“淠史杭续建工程进展迅速”,有《皖西日报》“淠史杭造福万代”……一篇篇社论、通讯、消息,一首首诗歌,一幅幅图片,字迹泛黄,画面模糊,但是力透纸背的冲击力,直抵心灵。
  站在清源楼的高阁飞檐下,看淠史杭渠首的闸口静卧,水流喷薄穿过,把热血豪迈的故事酿成涟漪激荡,像听见了山水在浅吟低唱。
  1958年8月19日上午,佛子岭水库下游六安县苏家埠镇横排头,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六安地委书记杜维佑兴致勃勃地剪彩,六安行署专员、淠史杭工程总指挥赵子厚挥锹动土,从此拉开了淠史杭工程建设大幕。
  展览馆讲解员指着大大小小的黑白图片娓娓道来:那时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就是人海战术。你看,整个工地上红旗招展,人行如蚁,场面很是壮观。数万民工被编成几组,实行三班倒。在最困难时施工人员每天只能吃稀饭,冬天下着大雪,人们忍着饥饿勒紧腰带,喊着嘹亮的劳动号子,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奋战在工地上。广大干部群众怀着强烈的盼水灌溉心情,不计任何报酬,以铁锹、扁担、篾筐、独轮车等原始劳动工具,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
  在淠史杭工程展览馆内,悬挂着郭沫若为淠史杭工程所作的诗:“排砂柝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冈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头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既形象地展现了淠史杭工程建成后的巨大效益,同时也充分肯定了非比寻常的“人民力量”。
  这是一幅幅豪迈壮观的战天斗地画面,这是一首首气势恢弘的英雄史诗。八百里大别山屏障东南,六百里淠河流长绵延,为了实现旱涝保收的美好愿景,80万英雄儿女斗志昂扬,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以与自然灾害斗、与各种困难斗、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奏响了创造人间奇迹的壮歌。
(二)
  我们在徐向前雕塑前默默静立;在苏家埠48天大战陈列馆深阅文图,惊赞走进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美国西点军校的“围点打援”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凝视刘伯承元帅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工程的题词:“丰收之源”。这既是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形象概括,也是对老区人民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
  档案资料显示,横排头枢纽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灌区粮食增产和农业增收,还为合肥、六安城市及沿渠城镇提供了优质可靠的饮用水源,保障了灌区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近年来,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管单位,正在建设数字孪生工程。2020年,经历了枢纽历史上第五大洪峰的考验,对下游的防洪保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2月,横排头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级“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成为首批50家上榜水利风景区之一。横排头渠首枢纽工程已经成为一座集防洪、灌溉、城乡供水、水利旅游、生态供水为一体的大型渠首枢纽工程。
  驶过“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的中国第一将军镇——独山镇,拜览全国罕见、安徽唯一的独山革命旧址群(红军街)九处革命旧址,脑海里依然浮动着当年金戈铁马,耳畔回响着先辈们“惊天地 泣鬼神”的生命之歌。我们一行在安徽省住建厅驻裕安区独山镇太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孟奎的带领下,来到太安村黄花菜种植基地。
  “半开未开的菜花是最有营养的,你们来迟了一点,早上五六点,我们就开采啦。现在已经装运分发到各个超市,有的直接打包冷链外运。”他介绍,2024年以来,村里聚焦黄花菜产业布局,种植150亩,建有1200平方米黄花菜加工厂房及冷库和1000平方米晾晒场地烘干,正在逐步完善分拣、包装等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丰产期亩产鲜黄花达1000余斤,经加工可制成干黄花200斤,每斤售价20元,有效激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还为当地困难群体提供了就近的就业机会;同步培育绿色有机大米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乡村产业多元化,该村成功进入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行列。
  “这些成果,都得益于农业用水的有力保障,淠史杭工程建设真正是利千秋益万代。”孟奎感慨地说,我也是从小喝着淠河水长大的,以前对淠史杭工程了解不深,如今,作为驻村干部来到这里,亲眼见证淠史杭的水脉奔腾不息,灌溉着太安村的千亩良田,滋养着绿色稻米、六安瓜片、黄花菜等农作物的生长,给农业丰产丰收提供坚实的保障。深耕在这片土地,也更能切身感受到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作为年轻党员,也更加有信心把这种精神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当好新时代的“挖渠人”。
(三)
  淠水欢歌起,满眼动地诗。
  “青山环碧水,绿树映红楼;白鹭蓝空舞,画舫逐浪游”,淠滩落鹭,翠鸟鸣幽,山光水色,让人流连。如今的横排头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盛赞其为“横排仙境”。
  渠首附近生态文化旅游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伫立青山乡境内大别山湿地观景台远眺,但见巍巍大别山余脉起伏锁钥苍莽,青雾漫流森森树木聚集千年灵气;而眼前大别山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位居华东之冠,可野炊、可戏沙、可荡舟捉鱼虾;千岛拥湖,襟连秀丽,辅佐沃沃土地蕴育万千生灵,还有明朝初期的龙王古刹、南北朝时期的开化县城遗址等人文景观。
  簇拥着皖西碧玉龙井沟,那里是大别山地质公园的袖珍版。怪石嶙峋,曲径通幽,翠竹摇曳,瀑布跌宕,溪水潺潺;“莲花佛国妙高台,皖西灵山九公寨”,孤峰峭立如盛开莲花,千年香火不断;皖西第一漂虎头潭,在青山穿行,在绿水游弋,体验惊险刺激,享受无穷乐趣;长竹小驻驾湾休闲半岛,悠悠水之上、竹之驻、画中游,置身漫山满谷乳白色的雾气中,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汲吮流动的琼液,飘飘然乘雾欲归;小憩十八盘竹海人家、茶谷小站,漫步5公里的沿溪环山栈道,尽洗风尘;栖居农家小院,夜观星空灿烂、闲听溪流涓流,禅坐品茶……
  顺渠首而下,沿淠怀想,茶谷果岭万里春,清茗仙桃酬知音。走一走淠河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长廊,体验一把采茶、制茶、品茶;皖西白鹅高歌唱世界,曼妙婚纱飘逸靓万城;“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脆桃、青梨、猕猴桃、油茶,花果飘香;看一看独山镇抹茶村、樱花溪畔生态园、南楼茶谷小栈、紫荆花怡养小镇,民俗康养静心安逸……
  走在汩汩淠河的“岸”边凝望,定能体会到淠河不言的力量,它流淌着生命的诗行;站在默默丰碑的“根”处仰视,更会感受到丰碑无语的巍峨,它镌刻着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