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胃癌高危人群早筛攻略
皖西日报
作者:李盼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其早期症状隐匿,往往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增加、预后较差。然而,通过科学筛查,高危人群可提前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将五年生存率从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本文将从高危人群识别、筛查方法选择、检查前准备及后续干预四个维度,系统解析胃癌早筛策略。 高危人群画像 胃癌的发病风险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及疾病史密切相关。 一、有家族病史者:直系亲属中存在胃癌或消化道肿瘤患者,尤其是50岁前确诊的病例,可能携带CDH1、APC等致癌基因突变。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癌变。 三、癌前病变患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胃溃疡(直径>2厘米)、腺瘤性息肉(直径>1厘米)、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四、高发地区居民: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因高盐饮食、烟熏腌制食品摄入量高,胃癌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 五、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者风险增加1.5倍,每日饮酒≥50克者风险翻倍;三餐不规律、高温烧烤饮食者亦需警惕。 筛查策略 针对高危人群,需采取分层筛查策略,平衡精准度与可操作性: 一、初筛阶段:优先选择无创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测(胃功能三项:PGⅠ、PGⅡ、G-17)评估胃黏膜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C13/C14呼气试验敏感性>95%)快速锁定高风险个体;粪便隐血试验(免疫化学法)辅助排查消化道出血。 二、确诊阶段:以内镜+病理为“金标准”。普通白光胃镜可发现直径>5毫米的病灶;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BI)技术能放大100倍观察腺管形态,精准识别早期病变;超声内镜(EUS)对T1期胃癌分期准确率>90%;病理活检则通过多点取材及免疫组化(如Ki-67、p53)判断异型增生程度。 三、高危人群原则上每5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特殊病变需缩短间隔:局限性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患者每3年1次;全胃萎缩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年1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3至6个月1次。明确病灶者首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6个月复查内镜。 筛查前后关键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准备:胃镜前需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高血压患者可少量饮水服药;服用抗凝药者需停药7天,幽门螺杆菌检测前需停用抗生素/铋剂4周、质子泵抑制剂2周。 二、检查后护理:普通胃镜后2小时可进食温凉流食,无痛胃镜需待麻醉完全清醒后进食;活检后如出现黑便、呕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 三、心理调适:早期胃癌(如黏膜内癌)5年生存率>95%,癌前病变可通过内镜根治,无需过度焦虑。 主动预防 筛查需与预防结合,进一步降低胃癌风险: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高危人群“检测-治疗”策略可降低胃癌风险39%。 二、调整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增加新鲜蔬果(如十字花科蔬菜)及全谷物比例。 三、戒烟限酒:吸烟者立即戒烟,饮酒者每日酒精摄入量控制在<15克(约啤酒450毫升)。 四、药物干预: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C、叶酸或COX-2抑制剂。 常见误区与科学解读 误区1: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筛查 解读:胃癌早期常无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因“胃胀、反酸”等轻微不适拖延就医,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而非仅凭症状决定。 误区2:幽门螺杆菌感染无需治疗 解读:我国共识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物,根除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即使无症状,感染者也应遵医嘱接受“四联疗法”。 误区3:胃镜检查会伤害身体 解读:胃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操作时间仅5至10分钟,不适感可通过麻醉或镇静剂缓解。医生会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过度检查。 误区4:年轻人不会得胃癌 解读:胃癌发病年龄虽以中老年为主,但近年来青年患者(<40岁)比例上升,多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相关。高危人群无论年龄均需筛查。 误区5:切除胃息肉后就不会得胃癌 解读: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切除后仍需定期复查。因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可能持续进展,需长期监测。 胃癌早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高危人群需以科学态度应对,通过精准筛查、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多数早期胃癌可实现临床治愈。主动筛查是扭转“谈癌色变”困局的关键,建议高危人群将胃镜检查纳入年度体检计划,用行动守护生命健康。 (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李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