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面”到“地面”
——叶集区全流程闭环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提升为民温度陈舒雨 本报记者 宋金婷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年来,叶集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以《六安市叶集区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规定(试行)》为遵循,构建“提出—交办—办理—督办—反馈—回访”全流程闭环机制,推动代表意见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口头”转化为“实践”,让人大代表履职更具民生温度。 护航民宿产业发展 “我周末带孩子去周边玩,想找个有特色的民宿住一晚,结果转了一圈发现都是农家乐,连个像样的研学活动场地都没有。”去年,三元镇王女士的感慨,正是罗士军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的叶集区民宿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他在《关于支持民宿产业发展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中指出,叶集区民宿产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缺乏顶层设计、规划不完善、产业单一等问题,建议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进行破局。 叶集区人大常委会将该建议列为重点建议进行督办,推动区政府出台《叶集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汇编》,明确对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万元的民宿,按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星级民宿最高奖励15万元,并统筹发放15万元文旅消费券激活市场。2024年,通过兑现民宿建设补助120万元,三星级民宿奖励15万元,建成“花田·岭上”“大别岗”等特色民宿集群,既有江淮风格的白墙黛瓦,也有果岭主题的亲子院落,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民宿改造的积极性。 去年国庆假期,叶集区民宿集群接待量同比增长210%,游客人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 厚植文学之乡底蕴 “有次给学生讲叶集文学史,竟有孩子问‘韦素园是谁,是不是公园的名字’。”黄圣凤代表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文学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在叶集区本土知晓度没有想象中的高,城区缺乏专门的文学场馆,年轻创作者缺乏展示平台。“连本地人都不了解的文化,谈何‘走出去’?”随后不久,在2024年1月份召开的叶集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黄圣凤代表郑重地将《关于擦亮叶集“中国文学之乡”名片的建议》交到大会议案组同志的手中。 建议一经提出,叶集区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全程参与、有力督办,明确建议由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教科文卫工委)负责督办,深入实地调研认真把脉,精准剖析本土文化知晓度低、文艺精品不足等症结,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关键依据,力促建议内容有效落实。 在叶集区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推动下,叶集区政府迅速响应,先后出台了《文化强区建设行动方案》《六安市叶集区2024年中国“文学之乡”高质量发展方案》,建成4处“15分钟阅读圈”和9个图书馆流通点,推动“未名书院”“老街书楼”等阵地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在叶集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相关部门实施“文学+”工程:举办“叶集好故事”征文、“文学之乡·花样果岭”采风等活动。同时,叶集区建立“区作协—少年文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区级会员91人,开设每周1次公益文学课,培育青少年创作群体。 聚焦群众出行小事 傍晚,金盾木业职工张师傅刚到平岗绿色板材工业园区门口,就看到一辆2路公交缓缓停靠在新设的“金盾木业”站牌下,张师傅抬步上车后,公交车载着他和其他职工驶向回家的方向。“以前得走到1.5公里外的朱畈北公交站坐车,现在出园区大门就能上车,太方便了。”张师傅的“幸福感”正是源于张春波、陈泽俊代表提出的《关于新增优化公交车线路的建议》。 两位区人大代表多次实地调研发现,洪集镇作为三县区交界枢纽,群众跨区出行不便成本较高,平岗绿色板材工业园300余名职工也面临“最后一公里”通勤难题——园区距最近公交站步行需20分钟,早晚高峰乘车难现象突出。为解决代表建议中“增设公交停靠点”诉求,叶集区交通运输局采纳代表建议,将2路公交从原终点站向前延伸1.5公里至金盾木业,并新增“纺织产业园筹备处”临时站点。 15路公交车线路优化的建议办理,也遇上过“麻烦事”,但在代表和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都得到了解决,该区交通运输局道路运输服务中心和市公交公司对接后,在姚李光华大道增设洪集换乘点,15路公交20分钟一班,到洪集枢纽站只要15分钟,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据统计,自换乘点启用以来,日均换乘量达180人次,较之前减少跨区班车购票量35%,累计服务群众达3.6万人次。 未来,叶集区将继续以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为支点,深化“建议办理回头看”机制,撬动更多民生“幸福杠杆”,让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在基层大地结出更多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