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要闻·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超声心动图的奥秘与应用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现代医院里,医生听诊心跳已经不再靠单纯的听诊器。另一种更“聪明”的工具正悄悄改变着心脏疾病的诊断方式——超声心动图。它被称为“看得见的听诊器”,用一束无形的声波,描绘出心脏的真实模样。那么,这种高科技工具到底有什么奥秘?又是怎么帮助医生看清心脏的世界?
声波“窥探”心脏的秘密
  超声心动图,就是用超声波观察心脏的影像技术。它的核心原理其实很简单,就像蝙蝠靠回声判断前方障碍物一样,机器发出高频声波,这些声波遇到心脏组织后会反弹回来。接收器捕捉这些“回声”,并将其转换为动态图像,医生就能看到心脏每一次跳动的样子。这项技术有个非常大的优势:安全。它不涉及辐射,对身体没有伤害,孕妇和小孩也能使用,而且检查过程非常快,通常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别看它没有切开身体,却能把心脏的结构、运动、血流状态“一览无遗”。心脏的形状是否正常?瓣膜有没有关闭不严?心室收缩有力吗?有没有倒流的血液?这些信息超声心动图都能提供。
一台机器,读懂“跳动的密码”
  心脏就像一个复杂又精密的泵,每天不停运作,泵送血液到全身。这个泵的每一个部件,比如心房、心室、瓣膜和主动脉,就像机械设备中的活塞、阀门和输送管。超声心动图就像是这台“泵”的观察窗口,可以动态追踪每一个结构在心跳中的变化。医生不再只能靠听声音来判断是否有“回流”,而是能直接看到哪一个瓣膜关闭不严,哪一个心腔变得过大,甚至能看到血液如何从一个腔室流向另一个腔室。比如,二尖瓣关闭不严,血液就会从心室反流回心房,这会让心脏负担加重。以前医生遇到这类问题要靠经验判断,现在有了超声,问题一目了然。医生还能评估心脏的“搏动力”,心室每次收缩是不是有力,心脏整体的泵血效率如何,这对判断是否存在心力衰竭至关重要。
让“沉默”的心病现形
  有时候,心脏生病并不会立刻表现出明显症状。比如轻微的瓣膜病变、早期的心肌肥厚或者先天性心脏异常,往往在身体没有发出“警报”前就悄然发展。这个时候,超声心动图就像一只“早起的鸟”,能在疾病还没扩大影响前就发现它的蛛丝马迹。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老年人觉得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以为是年纪大了,其实可能是主动脉瓣变硬导致的血流阻力增加。做一个超声心动图,很快就能查出问题所在。
  还有很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比如房间隔缺损,以前孩子要出现青紫或者发育迟缓才引起注意。现在出生后做一个心脏超声,就能及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动态记录仪”让治疗更科学
  现代医疗追求的不再只是“有没有问题”,而是要知道问题发展到哪一步,接下来该怎么干预。超声心动图像是一台心脏的“动态记录仪”,不仅能帮医生做初步诊断,还能用来追踪治疗效果。例如,心脏术后恢复情况、药物是否改善了心脏泵血能力、心脏是否出现结构性改变等,都可以定期用超声检测出来。尤其是在慢性心脏病患者中,这种持续性的影像记录极其宝贵。它不仅节省了检查成本,还避免了使用更高风险的检查手段。
走出医院,走向便携化
  随着技术发展,超声设备越来越小型化,甚至可以像手机一样装进口袋。医生随身带着便携式超声仪器,在门诊、病房、急救现场都能快速进行检查。这对于抢救时间宝贵的患者极为关键。比如在急性心梗发作时,医生可以用床边超声快速判断心功能情况,从而决定是先给药还是马上导管介入。未来有可能将超声技术和AI算法结合,让初级医生也能识别复杂的心脏异常,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
  超声心动图让“猜测”变成了“看见”,这项技术用无声的声波,讲述了一个跳动器官的故事,让我们对心脏的认识更直观,也更科学。它不仅让医生变得“眼观六路”,也让患者在“看得见”的安全感中,提前获得治疗机会。未来的医学,也许会出现更多“看得见的听诊器”,但超声心动图,无疑是我们今天最聪明、最温柔的心脏侦探。
         (蚌埠市固镇县中医院 丁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