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心律失常 重获平稳心跳
皖西日报
作者:殷正亭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身体有时也跟不上节奏——尤其是心脏,一旦跳得太快、太慢,或者跳得乱,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很多人听到这个词会紧张,担心是不是心脏病、会不会猝死,其实大多数心律失常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时候跳得太快,有时又太慢;有时一跳一停,让人感到心慌、胸闷,甚至头晕乏力。正常成年人的心跳在60至100次/分钟之间,超出或低于这个范围并伴有不适,就可能是心律出了问题。 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一、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常见于紧张、运动后或休息时,轻度问题多为生理性,一般无需治疗。 二、房颤(房性颤动):心房跳动不规律,是老年人中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引发中风。 三、早搏(室性或房性):心脏多跳了一下,像突然打了个鼓点,可能正常人偶尔也会有,但频繁则需重视。 四、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属于高危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跳停止,需立即处理。 五、房室传导阻滞:信号传递卡壳,心跳变慢,严重时需要安装起搏器。 心律失常会有哪些症状? 心律失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明显感觉,但部分人会出现这些情况:心悸、心慌,仿佛心脏要跳出来;胸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加重;头晕、乏力,甚至晕倒;胃部不适、恶心、出冷汗;严重时可出现心绞痛、猝死。如果你经常感到心跳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心律失常如何检查? 一、心电图(ECG):最常用,方便快捷,能初步判断心律情况。 二、动态心电图(24小时Holter):连续监测心跳,适合排查间歇性发作。 三、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结构是否异常。 四、运动试验:评估运动时的心脏反应。 五、电生理检查:精确定位异常信号来源,常用于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 治疗方式有哪些,关键是“对症下药” 一、药物治疗:稳住节奏的“调音器”。 1.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减慢心跳,常用于心动过速。 2.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控制心率,改善症状。 3.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直接作用于电传导系统,纠正节律。 4.抗凝药(如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特别用于房颤患者,预防血栓和中风,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加减剂量或停药。 二、射频消融术:找出“捣蛋鬼”,彻底“断电”。 对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速,医生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找出引起心律异常的异常电路,并通过高温射频将其烧掉,从而恢复正常心律。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适合症状明显且药物控制差的患者。 三、安装起搏器或ICD:为心脏“安个导航”。 1.起搏器:用于心跳过慢或传导阻滞,帮助维持基本心率。 2.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适用于有猝死风险的重症患者,能在心律恶化时自动“电击”恢复正常节律。 四、生活方式干预:比吃药更重要的治疗。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戒烟限酒;限制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均衡饮食,少盐低脂;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有助调节自主神经。 日常如何监测心律变化? 一、自测脉搏:每天固定时间在手腕测脉,了解自己的基本心率。 二、家庭血压仪、智能手环:现在很多家用血压仪带有心率监测功能,智能手环也可以持续记录心率变化,便于发现问题。 三、记录症状与发作时间:如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及时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并告知医生,有助于诊断。 常见误区要避开 一、心律不正常就一定是大病? 不一定,有些人只是偶尔心跳不规律,如偶发早搏,是可以通过休息调整的,但如果频繁发作、症状明显,就要重视。 二、自己吃点降心率的药就好? 千万别自己乱吃药,降心率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心跳过慢甚至心跳停止,一定要遵医嘱。 三、手术太可怕,不敢做消融? 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手术,大多数患者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效果良好,尤其适合年轻、症状重的人群。 心律失常并非绝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科学治疗。现代医学已经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提供多种治疗手段,从药物、手术到设备植入,各有针对,疗效显著。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心律监测也至关重要。心跳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生命的节奏,守住心律,也就是守住健康和未来。 (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 殷正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