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到家 服务暖心
——金安区清水河街道“一窗通办·网格到家”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尤元丽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真没想到,社区里发生的一件小事,还能接到12345的表扬电话!”近日,金安区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正琴提起一件暖心事,脸上洋溢着笑容。 原来,社区80多岁的郑老先生咨询高龄补贴事宜,恰逢经办人外出,工作人员小邹二话不说,立即接手办理。更让老人感动的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潘晶晶见雨天路滑,主动提出开车送郑老先生回家。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郑老先生的儿子深受触动,特意拨打12345热线表达谢意。 一通来自12345热线的“表扬电话”,揭开了一个基层治理创新的温暖故事。在金安区清水河街道,“一窗通办·网格到家”的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社区服务质效,让居民办事更便捷,干部群众更贴心,社区治理更高效。这通表扬电话,正是清水河街道创新推行“一窗通办·网格到家”工作模式结出的“暖心果”。 传统的社区服务,往往是居民“找专人办专事”。早在2021年,茶棚社区就率先破局,打破“坐等办事”的陈规。秘诀之一,就是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在这里,社区工作者们不再各管一摊,而是互相学习、交流业务。日积月累,“专岗专办”悄然升级为“全能服务”。 如今,走进茶棚社区服务大厅,居民无需再“找专人”。无论哪位工作人员在岗,都能实现业务“一次办结”。“现在办事方便多了,找谁都一样能办成!”不少居民对此赞不绝口。 更大的变化,在于社区工作者走出了服务大厅。在“网格到家”的理念下,他们主动下沉到小区党支部和网格一线。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深入楼栋院落,倾听群众心声,调解邻里纠纷,提供精准服务。郑老先生的故事,正是这种“主动服务、贴心到家”理念的生动体现。 社区工作者下沉,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走访,社区工作人员精准梳理出居民需求清单。基于此,融合本土茶棚文化的“邱记茶铺”“八部两亭”等特色公共空间应运而生,成为居民休闲议事的好去处。更值得一提的是,由社区孵化培育的“铁娘子志愿服务协会”,凭借扎实有效的服务,成功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成为闪亮的社区名片。 茶棚社区的成功实践,为清水河街道提供了样板。从2023年起,街道高位谋划,系统推进,决心将“茶棚经验”推广至全域。街道精心打造了“支部书记训练营”党建品牌,为社区工作者量身定制“成长阶梯”:第一年筑基,班子成员亲自授课,打牢业务基本功;第二年提能,邀请专家传授舆情应对、矛盾调处等“硬核”技能;第三年创新,鼓励各社区自主策划主题活动,锻炼综合策划与统筹能力。同时,街道创新性地腾挪空间,打造了40平方米的“社区书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街道创新实施了“优秀书记轮值制”“难题会诊制”“导师带教制”三大核心制度,让经验丰富的书记“坐镇”指导,分享经验,针对社区治理中的“疑难杂症”,群策群力,集体攻关,逐渐形成了“书记带骨干、骨干带新人”的传帮带链条。 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物业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提升了40%,吸引了18名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投身基层,为治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每月2次的难点研讨会、经验分享会,以及实践观摩、项目领办等活动,已成为街道的“规定动作”。后备干部们在这些平台上大展身手,独立策划的环保宣传、邻里节等活动,覆盖居民超3000人次,成功解决了20余项治理难题。由此,“1个工作室、3项制度、N类活动”的“1+3+N”治理体系逐渐成形,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治理从政府“单一管理”向社区“多元共治”的转变。 此外,街道紧跟数字化浪潮,推出了“清小哥”智慧小程序。居民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小程序还贴心链接了“社区快聘”“安徽医保”等实用平台,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极大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和治理的响应速度。 从昔日“坐等办事”到如今“主动服务”,从过去“单兵作战”到现在“全域联动”,清水河街道以“一窗通办·网格到家”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活力、有效能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这份创新与实干,正转化为居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