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巧用党建“绣花针” 绣出振兴“新图景”

——舒城县棠树乡创新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王韬 本报记者 黄雪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乡村六月接青黄,田间地头党旗扬。自“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舒城县棠树乡创新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面对面倾听民声、心贴心解决难题,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办事员”“田管家”,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善治新路。
“田间课堂”让理论宣讲沾泥土
  “这样的党课听得懂、记得住,还不耽误农活!”近日,在棠树乡西塘村王庄中心村的稻田旁,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云正利用农闲时间,为党员群众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没有会议室里的正襟危坐,只有田埂上的促膝长谈,这种“板凳课堂”“田间党课”让理论学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西塘村村民组长孙良权说:“以前开会要专门跑村部,现在干部到田里讲政策,我们边干活边听,还能现场提建议。”“田间党课”的宣讲形式,不仅打破了会议室的局限和约束,还化解了党员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调动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村干部身处联系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田间地头讲党课、送技术,既让广大群众懂知识、明事理、感党恩,也让党员干部增强服务发展的本领和能力。”郭建云说。
  在村庄环境整治中,孙良权带头自筹2000元,带动村民捐资近2万元安装路灯18盏,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3万多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郭建云说。如今,西塘村通过“无事”找书记平台,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成效显著。
“民情日记”让精准服务显温度
  翻开墩塘村村干部朱爱琼的民情日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诉求:“叶明月想就近就业照顾家人”“五保户张大娘需要上门体检”……针对这些问题,乡村干部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小事当天办、难事限期结。
  村民叶明月原本在外打工,因家庭困难萌生返乡念头。村干部走访得知后,第一时间对接本地企业,帮他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多了!”叶明月笑着说。
  据墩塘村党支部书记胡学柱介绍:“我们坚持‘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对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解决。”截至目前,棠树乡累计收集群众诉求500余件,解决就业、医疗、基础设施等问题200余件,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增效益
  机声隆隆插秧忙,农田处处染新绿。近日,在棠树乡路西村,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扎根水田。种粮大户王井龙算了一笔账:“人工插秧一天最多插1亩,机器一天能插50亩,省工省时还增产!”
  为推广农业机械化,棠树乡组织农技人员“一对一”指导,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向农户普及机插秧“省工、增产、易管理”的优势。该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德清说:“我们不仅推广技术,还全程跟踪秧苗长势,确保稳产增收。”
  近年来,棠树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原有地块、沟渠、道路之间的界限,化散为整、成方连片,变“小田”为“大田”,土地耕种条件逐步改善。今年该乡计划种植水稻4.3万亩,机械化插秧率超90%,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从“田间党课”到“上门服务”,从“机械助耕”到“共治共享”,棠树乡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正在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新图景。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协商平台,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主动性;加强普法宣传,推广‘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开展‘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培育文明乡风等举措,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动‘无事’找书记机制常态化。”棠树乡党委书记贾月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