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杨 品 文/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霍山县与儿街镇,一场以农业为根基、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在这里,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相得益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产业焕新:科技赋能 链条延伸 在四顾冲村,蚕桑养殖历史悠久,但过去多为零散的家庭式养殖,规模小、效益低。近年来,村里瞄准蚕桑产业潜力,整合资源,成立四顾冲盛隆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成规模化蚕桑养殖基地。如今,基地引入智能化温控系统,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从蚕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让蚕桑产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亩产量和蚕茧质量显著提高。
此外,与儿街镇还大力发展艾草产业。山王河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建成了标准化艾草加工厂,研发40多种艾草产品,打响了“霍山艾草”品牌。艾草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不仅带动40户脱贫户种植艾草,还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80万元,连续5年稳居“百万村”行列。
文化铸魂:底蕴为媒 研学引流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与儿街镇注入了独特魅力。凡冲村深挖茶文化,探索出一条“茶叶+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村里成功举办了开茶节、厨师大赛、杀猪宴等节会活动。2024年,凡冲村茶海研学基地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增加村民收入逾300万元,带动凡冲村400多人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21年的36.2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46万元。 霍山县026军创基地则是一家以军事为主题的沉浸式军事研学基地。基地设置课程包含现代化军事知识学习、军事特训、模拟实战演练等,以其丰富的体验性和寓教于乐让游客在游玩中学习国防知识、感受军事力量。全年报名人数超过1万人次,年综合产值超50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旅游添彩:民宿集群 点亮夜色 与儿街镇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凡冲村盘活“小三线”旧址,用以打造“少间·观凡里”民宿;真龙地村将原“小三线”红旗厂的革委会办公楼改造成“珑湖庄园”民宿;双乐河村利用茶厂改造民宿“润泽居”等。目前与儿街全镇提供“旅游饭碗”超300个,土特产年销售突破千万元。
与儿街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火热的“夜经济”。在凡冲村“凡尘里”民宿,篝火音乐会、露营烧烤等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4月25日的一场山村篝火音乐会,就吸引了来自淮南、蚌埠等地的1000多名游客。这种“夜经济”模式不仅聚拢了人气,还带动了村民增收,预计为村民增收60万元以上。 党建引领:组织强基 凝聚合力 与儿街镇的乡村振兴实践离不开党建的引领。当地通过“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的工作机制,培育“党建联盟 共富工坊”党建品牌,建立“党支部+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企业、村集体、村民共赢。 镇里还定期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擂台赛”,通过比思路、比干劲、比成效,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把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党建引领下,与儿街镇的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15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42个,覆盖范围广泛,成效显著。其中,大沙埂村凭借其出色的乡村建设成果,在今年4月成功入选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成为与儿街镇乡村建设的标杆典范。 从蚕桑养殖到特色采摘,从艾草产业到茶旅融合,与儿街镇正通过深挖本土资源、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振兴路径。未来,与儿街镇将继续深耕“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设施,提升治理,让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乡村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