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徜徉在故事里的老先生
皖西日报
作者:陆秀红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周宜林摄于裕安区独山镇小驻驾湾景区
陆秀红
八零后、九零后及更早的孩子们,闲暇爱好听故事和讲故事。好多故事一代代相传,填补了日常娱乐空白,也给最初头疼的作文带来了灵感。部分接地气的故事让某些小地方被众人知晓,如“铁打铜山寨”的青山铜山、“芮草洼的锣鼓——各打各的”的青山芮草洼,“收摊子赶南岳庙”的狮子岗南岳庙,“火烧四街头,不烧中街夹底尤”的苏埠尤巷。 随着网络发展,新时期的孩子们热衷看影视剧、玩游戏、刷短视频,对传统故事淡化了,一些讲故事的人也渐渐老去和离开。这半年,我看了裕安区曾流传于山村和街巷的故事传说,了解到一些在民间文学方面曾做过搜集整理等努力的老先生们,他们把口头话语转化为文字,人不在了,但曾流淌他们笔尖的故事依然亲切。很多故事耳熟能详,而他们的名字往往不被大家熟悉。 许正英,在六安是知名人物,是史志专家,曾主编《皖西苏区文化史》《六安县文化志》《六安地区文化志》,参与编纂《六安县志》《六安地区志》,出版《皖西民俗》《皖西抗日纪事》《皖西苏区诗联集注》等。许老也是民间文学大家。他1929年8月生,马头镇人,历任小学校长、县文教局视导员、《六安报》编辑、县文化局副局长等职。退休后住鼓楼街道,编印了三本书,2007年的《怡养轩丛谈》、2015年的《茶余饭后》、2017年的《古稀话旧》,收录不少民间故事。其中对朱元璋在裕安行踪的传说介绍得全面,其在四望山、卧龙桥、浴龙湖、望山寺、独山寺、齐头山逃难历程充满传奇。许老整理过有趣的生活故事,如王叫花走天运、张老汉千里送鹅毛、孩子哭了我心慌、王媒婆讲亲、胡蛤蚂当驸马;整理过充满想象的神话传说,如张四姐下凡、郭四与水鬼、九头鸟、黄莲寺沙弥、王老五捉鬼、霍太公灭妖、钱秀才打僵尸;整理过机巧的诗文故事,如汪举人进京赶考、文秀才招亲、姑嫂相戏、三个女婿拜寿。巧的是,汪举人进京赶考情节,和我1997年听中店乡杨公庙初中解林老师说的新科状元住店差不多。我见过许老一面,那是2018年6月在六安城区举办的马头镇《永远难忘是乡愁》新书首发式,马头也是土门店许继慎的祖籍地。2023年我整理地方党史资料,认识区发改委的许大鹏,是其子,得知许老2023年2月去世了。 高琰枝,是位老师,《六安民间故事全书裕安卷》收录了他整理的不少故事,如只做翰林不做官、更夫巡夜受重赏、霍少爷败家等人物故事,美人墩、黑狗冲、王八拐银塘、石鼓墩子、骚牯堰等地名典故,这些多流传于徐集、丁集、江家店一带。高老1935年9月生,徐集镇三岔村人,六安县初等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固镇镇鱼塘小学、小河沿小学、丁集中学、双河中学、徐集中学任教。1982年,辅导学生作文汤大明《把握现在》、朱宜贵《圈》分别获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三等奖,这是语文老师相当自豪的事。退休后住龙河路附近,也编印了三本书,2004年的《金桂飘香》、2009年的《乡野拾趣》、2010年的《耕耘在乡村》。第二本为故事集,六安师范老校长张义普作序,称该书“散发芬芳的乡土气息,多侧面地反映人间万象”。我没见过高老,在网上很难找到他的介绍,只看到知网里《安徽教育》1987年刊其一篇论文。通过原在徐集中学、现在区委党校的张应好联系,方知苏埠镇文广站许可超是其子。许站长很热情,带来其父三本书,我拜读后深感其中的乡情厚重和良师风范。高老2012年4月去世。 周其庆,曾是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顾问、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参与编辑《皋陶与六安》《六安沧桑》《皖西经纬》《皋陶文化》等,新编过历史剧《淮南王英布》等4部、革命现代戏《独山烽火》等6部。1983年他完成关于许继慎的剧本《正气千秋》,我在网上看过一个油印本。周老在专业剧本创作、皋陶文化研究外,也整理民间故事,其中皋陶的传说是个系列,如皋陶与金六安、皋陶庇佑刘铭传。他1940年生,在裕安区文化局退休后住小华山街道。2016年5月,我在一次裕安文艺采风中认识他。2022年前后,他常从和顺社区坐车到区文旅局看报纸,我送过他《淠河》《六安诗联》刊物,他也赠我《皋陶研究文集》,这是他历年研究成果集锦,也是最后一部心血结晶。周老虽瘦但精神好,只是上楼有些喘。2024年,他让我参与市“皋陶杯”法治故事征文,后来他的作品获了奖,这年他快板作品发表在《安徽群众文化》,我很敬佩这活到老、写到老的精神。周老去年冬仙逝。 再提几位传承故事的已故老乡贤。青山江秉中,曾在乡小学、初中、党政办、老龄委工作,2008年编纂《青山乡简志》时,和梁春、陈绍俊、顾孝宇、高美礼搜集了如来柱、铜山寨、烂衣坳传说。其中如来柱,收藏领域学者观塘去现场看后,称此是他见过最大经幢。固镇聂华多,是位老师,和镇文广站王永青整理了罗成迷情城墩子、康王赵构与马不见桥、相公何必学牵牛、叶先生和林家姐姐、我送先生喜相逢等故事。苏埠邬海峰、王景树、朱华炳,分别整理了查陵府、美女绣花地、凤凰墩传说。韩摆渡刘开祝、赵维凡,整理了半个楼、王桥传说。分路口张国祥、独山丰纪成、西河口郭延武、新安肖仲明,分别整理了莲花庵、龙井沟黄巢灭柳、棋盘岭、乌龟墩传说。一个个老地方,既长庄稼也长故事,共同养育了一代代人。 时光匆匆,沧海桑田,有些地名还在,面貌已彻底变了模样,繁华与苍凉,皆让人感触。故地重游,曾经的孩子长大飞向远方,应不致于出现儿时父母嘴边那句“玩野心了,家都不知道在哪了”。期待在乡村振兴推动下,那些底蕴深厚的地方,都有一处风物介绍,都有一个孩子继续讲述过去的故事。纪念场馆里的红领巾讲解员,也可以把脚步延伸到某个村庄某处遗迹,那里地下埋着故事,等待萌芽出土、春风依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