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胃溃疡健教有方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护理模式多侧重于药物治疗,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往往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近年来,系统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护理干预手段,逐渐被应用于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本文通过分析系统健康教育的内容、实施方法及效果,探讨其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中的作用,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一、胃溃疡的现状与护理挑战 胃溃疡是胃黏膜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下形成的局部组织缺损,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反酸、嗳气等。据统计,我国胃溃疡的患病率约为4%~7%,其中约10%~2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出血、穿孔或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尽管质子泵抑制剂(PPI)等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治愈率,但患者出院后的复发率仍高达30%~50%。究其原因,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未彻底根除外,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用药依从性差、不良生活习惯未改善等因素是导致病情反复的关键。 传统的护理模式以疾病治疗为中心,侧重于症状缓解和药物指导,但对患者的长期健康行为干预不足。例如,许多患者不了解饮食禁忌,继续饮酒或摄入辛辣食物;部分患者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还有患者因长期焦虑或压力过大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这些行为最终可能抵消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如何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胃溃疡护理的重要课题。 二、系统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系统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健康知识传授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管理技能的护理模式。针对胃溃疡患者,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讲解胃溃疡的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等)、病理过程及常见并发症。强调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例如根除幽门螺杆菌需严格遵循三联或四联疗法,避免自行停药。通过图文手册、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胃溃疡的发展过程,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 2.饮食管理指导 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建议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炸、过冷或过热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鸡蛋、鱼肉、蒸煮蔬菜)。明确禁忌食物清单: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饮品。纠正误区:部分患者误认为“喝牛奶可保护胃黏膜”,但实际上牛奶可能暂时中和胃酸,随后刺激胃酸分泌增多,需适量饮用。 3.用药指导与依从性提升 详细说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如PPI抑制胃酸分泌、铋剂保护胃黏膜)、服用时间(如PPI需饭前30分钟服用)及常见副作用(如便秘、头晕)。通过“用药日历”或手机提醒功能帮助患者规律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强调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程需持续10~14天,中途停药易导致细菌耐药。 4.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尼古丁和酒精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复发风险。规律作息:建议患者避免熬夜,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减少疲劳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压力管理:教授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鼓励患者通过运动、社交等方式缓解焦虑。 5.心理支持与长期随访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部分患者因反复腹痛或担心癌变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建立随访机制:通过电话、微信或门诊复诊,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变化及健康行为执行情况。 三、系统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个体化评估 在制定教育计划前,医护人员需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生活习惯及心理状态,识别其知识盲区和行为风险点。 2.多样化教育形式 一对一讲解:针对文化程度较低或理解能力较弱的患者,采用通俗语言进行面对面指导。小组讲座:组织病友交流会,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分享经验,增强群体支持感。多媒体工具:利用短视频、手机App推送健康提醒,提高教育的便捷性和趣味性。 3.分阶段干预 急性期:以症状缓解和用药指导为重点,帮助患者快速控制病情。恢复期:逐步加入饮食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内容,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习惯。维持期:通过长期随访巩固健康行为,预防复发。 结语:系统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知识传递和行为干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帮助胃溃疡患者建立长期自我管理能力。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任秀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