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夏防淹溺 守护生命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夏日来临,亲水活动增多,但全球每年因淹溺导致的死亡悲剧触目惊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淹溺每年夺走至少36万人的生命,是45岁以下人群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男性占比达80%。成人淹溺多发生于河流、湖泊及海滩,夏季尤其高发;同时,淹溺也是儿童意外死亡的重要诱因。
  一、淹溺的致命进程:从恐慌到多器官损伤
  当人体淹没于水中时,本能的恐慌会打破正常呼吸节奏,引发屏气、挣扎等反应。随着缺氧加剧,反射性吸气会导致水误吸入呼吸道,引发剧烈咳嗽。短短几分钟内,低氧血症便会导致意识丧失、呼吸暂停,甚至心搏骤停。
  这种缺氧性损伤会迅速波及全身器官:
  肺部损伤:误吸的液体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引发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造成肺通气与血流失衡,血氧骤降。
  神经系统损害:约20%的非致命性淹溺者会遗留神经损伤,轻者表现为肢体协调性变差,重者可能陷入昏迷或癫痫发作,因心搏骤停时大脑缺血缺氧所致。
  心血管危机:低氧血症和低体温可诱发多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颤,甚至致命性室颤。冷水环境下屏气游泳时,心脏更易因应激反应出现电活动紊乱。
  全身并发症:酸中毒常见,高盐环境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二、高危因素:哪些人更容易遭遇淹溺?
  1.监护缺失与能力不足
  儿童淹溺多因成人监管不当,即使是浴缸、水桶等浅水区,幼儿也可能因片刻无人看管发生意外。
  不会游泳或高估泳技的成人,在自然水域中易因体力不支或抽筋遇险。
  2.行为与健康隐患
  饮酒显著增加风险:血乙醇浓度≥150mg/dL时,淹溺风险是常人的37倍,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自救能力。
  基础疾病者需警惕:癫痫患者淹溺风险高20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高3倍,发病时身处水中易因意识丧失致淹溺。
  潜水误区:潜水前过度通气会降低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可能在水下因脑缺氧引发意识丧失。
  三、科学急救:把握黄金救援4分钟
  发现淹溺者时,旁观者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行动,核心是尽早恢复呼吸循环。
  1.快速判断与复苏启动
  借助绳索、木棍等工具将淹溺者拖离水面,避免盲目下水。转移至安全区域后,立即判断意识和呼吸,若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
  2.传统CPR优先:人工呼吸不可省略
  淹溺致心搏骤停多因缺氧,包含人工呼吸的传统CPR效果优于单纯胸外按压。操作时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1秒以上,观察胸廓抬起),再以每分钟100-120次频率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若无法实施人工呼吸,可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但需尽快争取呼吸支持。
  3.避免误区:勿因控水延误救援
  海姆立克急救法或倒置控水法无效,反而可能因延误人工呼吸导致脑细胞坏死。多数淹溺者吸入水量有限,强行控水可能引发呕吐、误吸。
  4.正确使用AED
  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完成5组CPR后尽快使用。需先擦干患者胸部皮肤,确保电极片贴合有效,电击除颤是逆转室颤的关键。
  四、预防措施:构筑淹溺“防护墙”
  儿童防护:游泳池安装高度≥1.2米的安全围栏和自动关闭门,可使4岁以下儿童淹溺风险降低80%。家长需全程监护儿童,保持“触手可及”,避免在水边分心。
  行为规范:游泳、划船前禁止饮酒及使用违禁药品;潜水爱好者需接受专业培训,避免过度通气等错误操作。
  特殊人群注意:癫痫、心脏病患者避免独自靠近水域,病情未控制时限制水上活动;老年人及体能较差者选择正规泳池,远离陌生自然水域。 
  五、结语
  夏季亲水需牢记安全底线。六安市人民医院专家提醒:预防淹溺需从“心”开始,增强监护意识、掌握急救技能、远离危险行为,才能让每个生命在夏日碧波中安全绽放。
     (六安市人民医院 沈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