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有毒物品的识别与防范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却可能暗藏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全球每年因家庭误触误服有毒物品就医的案例不计其数,儿童和老年人尤其容易成为受害者。作为ICU医生,我在临床中频繁遇到因家庭中毒导致的危急情况——幼儿误服药物昏迷、清洁剂混用引发中毒等。识别家中潜在毒物,掌握科学防范方法,是守护家人安全的必要举措。
  一、家中常见有毒物品分类与风险
  日常用品中,六类物品需重点关注:
  药物类:药箱里的潜在危险
  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服用超过4克可能导致肝衰竭,阿司匹林过量易引发胃出血;儿童误服含扑尔敏的感冒药可能出现呼吸抑制,老人误服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休克。镇静药、化疗药等处方药若未妥善存放,误服后果更严重。
  家用清洁剂:混合使用的致命隐患
  漂白剂和马桶清洁剂具有强腐蚀性,接触皮肤可致灼伤,混合后会释放剧毒氯气,引发咳嗽、肺水肿;洗洁精误服可能导致胃肠不适。
  化妆品与护理品:美丽背后的隐患
  指甲油含丙酮,长期吸入可能损害神经系统;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易引发过敏,儿童误食水果味润唇膏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植物类:警惕室内外“毒绿植”
  绿萝、滴水观音的汁液含毒,接触皮肤可致红肿,误食可能引发呕吐;夹竹桃全株有毒,误服可能导致心律紊乱;野生毒蘑菇误食可致肝肾衰竭,死亡率超50%。
  车用及化学品:无色无味的杀手
  防冻液(乙二醇)因甜味易被儿童误食,导致急性肾衰;杀虫剂、灭鼠药含抗凝血成分,误食后可能潜伏多日,出现全身出血。
  其他潜在毒物
  空气清新剂含挥发性有机物,可能诱发呼吸道症状;家具甲醛可致癌;塑料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影响儿童发育。
  二、读懂警示标识:包装上的安全密码
  危险物品外包装的警示标志是重要安全提示:
  骷髅头+交叉骨:剧毒(如灭鼠药),误食少量致命。
  火焰符号:易燃(如酒精),需远离火源。
  腐蚀烧杯标志:强腐蚀性(如漂白剂),接触后需立即冲洗。
  爆炸符号:遇热易爆炸(如空气清新剂罐),需避免暴晒。
  感叹号:刺激性或过敏性(如部分化妆品),敏感人群慎用。
  三、安全存放:构建家庭防毒防线
  科学存放需遵循“隔离、标识、分类”原则:
  基础原则:药品、化学品上锁存放(高度≥1.5米),用原瓶保存,避免分装至饮料瓶。
  分区域管理:
  厨房:清洁剂与食品分柜,设带锁抽屉并贴警示标签。
  卫生间:洁厕剂放吊柜上锁,老人药品用分药盒标注剂量。
  卧室:护肤品放高处,助眠药单独存放。
  车库/阳台:防冻液、杀虫剂用带锁金属柜,远离生活区。
  特别注意:不混合“偏方”,过期药品送专业回收点,勿随意丢弃。
  四、减少毒物暴露的日常建议
  调整生活习惯可降低接触风险:
  加强通风:使用清洁剂后开窗通风1小时,冬季用新风系统。
  绿色替代:选择植物基清洁剂、无醛涂料等安全产品。
  定期除尘:每周用湿布擦拭家具,减少灰尘中有毒颗粒积累。
  空气净化:新装修家庭或雾霾天使用带HEPA滤网的净化器。
  五、中毒应急:黄金30分钟处理指南
  若发生中毒,需冷静应对:
  识别症状:误服可能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吸入可致咳嗽胸闷;接触皮肤红肿、眼睛刺痛。
  紧急处理:
  误服:保留包装立即就医,勿擅自催吐(强酸强碱催吐可能穿孔)。
  吸入:转移至通风处,保持呼吸通畅。
  接触:用清水冲洗15分钟,眼部接触需翻开眼皮冲洗。
  避免误区:勿用牛奶稀释毒物,勿信偏方,及时就医并携带毒物包装。
  家庭急救包:备医用手套、生理盐水、活性炭(遵医嘱用),建议学习急救技能。
  家庭中毒事件大多可以通过科学防范避免:定期排查家中隐患,尤其关注儿童和老人活动区域,规范存放危险物品。从给清洁剂贴警示标签到正确处理过期药品,每个细节都是对家人健康的负责。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无“毒”安全家。 (合肥京东方医院 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