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生儿黄疸成因与科学预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现象之一,约60%-8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这一常见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或病理机制。本文从黄疸成因、潜在危害及科学预防策略展开解析,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一、新生儿黄疸的五大核心成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仅80-100天,成人120天),每日胆红素生成量是成人的2-3倍;而肝脏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活性仅为成人1%,导致“生成多、代谢慢”。此黄疸通常出生后2-3天显现,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
  2.溶血性黄疸
  ABO溶血多见于母亲O型血、胎儿A/B型血,首次妊娠发病率约20%,二次妊娠升至50%;Rh溶血发生率低(0.3%)但危害大,Rh阴性母亲若未预防,第二胎溶血风险达90%。此类黄疸常于出生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需紧急干预。
  3.感染性黄疸
  宫内感染(如TORCH病毒)或产时感染(如大肠杆菌败血症)可破坏肝细胞,使胆红素摄取能力下降50%以上。乙肝感染新生儿中,30%-50%出现黄疸且持续达1个月,感染还可加剧红细胞破坏。
  4.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是配方奶的10倍,可增加肠肝循环。黄疸多在出生1周出现,2-3周达高峰,持续至8-12周。纯母乳喂养儿消退时间比混合喂养儿平均长17天,无需停母乳,需加强监测。
  5.胆道闭锁
  发病率约1/8000-1/15000,出生2周内黄疸持续加重,大便渐呈陶土色,直接胆红素>50%。若60天内未行Kasai手术,80%患儿将肝硬化,1岁内死亡率达50%。
  二、黄疸的潜在危害
  1.神经系统损伤
  血清胆红素>342μmol/L时,未结合胆红素可穿透血脑屏障引发急性胆红素脑病:
  警告期(12-24小时):嗜睡、肌张力下降;
  痉挛期(12-48小时):角弓反张、发热、抽搐;
  后遗症期:25%-60%患儿出现听力损失、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终生损害。
  2.生长发育迟缓
  重度黄疸患儿喂养困难发生率达40%,每日能量摄入减少30%-50%。研究显示,黄疸持续>14天的新生儿,3月龄时体重落后正常儿1.2kg,身高落后2.3cm。
  3.免疫功能抑制
  高胆红素血症可使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下降40%,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60%。此类患儿败血症风险是正常儿的3.2倍,感染后病死率增加2.8倍。
  三、科学预防的“三维策略”
  1.孕期管理
  血型监测:O型血孕妇孕16周、28周检测不规则抗体效价;Rh阴性孕妇孕28周及产后72小时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
  感染防控:孕晚期避免接触宠物及生食,TORCH筛查异常者每月监测。
  营养补充:每日补充叶酸400μg、维生素D 400IU,铁剂摄入量30-60mg/d。
  2.产时干预
  缩短产程:第二产程控制在2小时内,会阴侧切率维持30%以下,降低产伤风险。
  窒息处理:Apgar评分<7分者立即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
  延迟断脐:延迟1-3分钟断脐,增加新生儿铁储备30-50mg。
  3.产后护理
  喂养管理:出生1小时内启动母乳喂养,每日≥8次哺乳,确保24小时胎便排出量>100ml。
  光照干预:每日2-3小时自然光照射(避开10:00-15:00),做好眼及会阴防护。
  监测强化:经皮胆红素仪每日监测,接近干预阈值时每小时检测。
  四、结语与警惕信号
  需警惕三大异常信号:出生24小时内明显黄染、黄疸快速蔓延(从面部扩散至胸腹部)、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
  治疗原则:轻度黄疸首选蓝光照射;重度或伴神经症状需换血;辅助白蛋白及益生菌调节代谢。
  家长应掌握“三看”原则:观察出现时间、进展速度、伴随症状,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规范监测与科学应对,多数黄疸宝宝可康复,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可忽视就医时机。
  (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王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