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与防治全解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人体运动系统中,腰椎如同承上启下的“枢纽”,承载着身体大部分重量与活动压力。而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骨科的常见病症,正以惊人的发病率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10%的成年人受其困扰,尤其在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者群体中,患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一、腰椎间盘的微观世界与生理功能
  腰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精密结构。髓核位于中心,富含蛋白多糖与水分,在身体运动时通过形变分散压力;纤维环由15—25层同心圆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其抗拉强度达12MPa,限制髓核过度位移;软骨终板则像生物滤膜,维持椎间盘代谢平衡。三者协作,赋予腰椎复杂运动能力,更能缓冲跳跃、负重时产生的瞬间冲击力,保护脊髓。
  二、病理演变:从退变到突出的全过程
  椎间盘退变是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30岁后髓核水分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纤维环出现裂隙。长期不良姿势会加速腰椎病变:弯腰驼背时,腰椎间盘后方压力骤增2—3倍;久坐时,椎间盘所受压力比站立时高出40%;外伤、肥胖(BMI>28人群风险增加67%)、妊娠等因素,会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破屏障,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最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早发性椎间盘突出症(<30岁发病)中贡献率达40%。
  三、多维症状:精准识别疾病信号
  1.疼痛的“三维特征”:典型的腰腿痛呈现放射性、间歇性和活动相关性。疼痛从下腰部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至下肢,咳嗽、排便时腹压增加可诱发“闪电样”剧痛,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复发,夜间疼痛加剧是其重要特征。
  2.神经功能损害: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感觉减退,严重者足背伸肌力下降,甚至出现足下垂畸形。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导致鞍区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
  3.姿势代偿机制:患者常出现腰椎侧弯、生理性前凸消失等保护性姿势,部分人跛行,这些体征是机体减轻神经压迫的自我调节反应。
  四、精准诊断:现代医学的“侦查手段”
  诊断需遵循“三结合”原则:
  1.临床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达88%;股神经牵拉试验可检测L2—L4神经根受压情况。
  2.影像学金标准:MRI能清晰显示椎间盘T2WI信号改变、突出物与神经的关系,对软性突出诊断准确率达95%;CT扫描则在显示钙化、骨性结构方面更具优势,可有效鉴别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
  3.功能评估: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化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阶梯化治疗:个性化干预策略
  1.保守治疗的“黄金90天”:80%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急性期需严格卧床(推荐俯卧位或仰卧位屈膝),配合药物治疗(NSAIDs类抗炎药联合甲钴胺);物理治疗中,三维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1—2mm,减轻突出物压迫;核心肌群训练(如死虫式、平板支撑)能增强腰椎稳定性,降低复发风险。
  2.手术干预指征: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需及时手术。微创椎间孔镜技术可在局麻下通过7mm切口摘除突出髓核,术后24小时即可下地;UBE双通道内镜技术则适用于复杂病例,创伤小且减压彻底。
  六、全周期防护:从预防到康复的科学管理
  1.预防“五要素”:保持“3个90°”坐姿(腰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上臂与前臂均呈90°);避免单次久坐超过1小时;每日进行“腰椎保健操”(猫式伸展、鸟狗式训练);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注意腰部保暖,寒冷季节可佩戴护腰。
  2.康复训练进阶:遵循“三阶段康复计划”:早期(1—2周)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中期(3—6周)开展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后期(6—12周)逐步恢复正常活动。研究表明,坚持康复训练的患者,术后1年优良率达9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是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科学认知、精准干预与持续防护,守护腰椎健康。正如脊柱外科领域的经典理念:“保护椎间盘,就是保护生命的活动半径。”愿各位都能以正确的方式,书写无“腰”烦恼的健康人生。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骨一科 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