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市文化馆“月光音乐盒”奏响文化惠民“交响曲”本报记者 胡冠菊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皖西大地,“月光音乐盒”不仅是流淌的旋律,更成为丈量基层文化厚度的标尺。近日,浙江《红船》剧组来六安巡演,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的默契互动,令演出团队惊叹不已。这份文化自觉的背后,是六安市文化馆深耕基层文化建设,以“月光音乐盒”为载体,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优质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群众面临“看演出难、赏艺术远”的困境。市文化馆打造的“月光音乐盒”项目应运而生,将文化馆大厅透明穹顶化作“月光舞台”,让音乐与月色交织成沉浸式艺术体验。“项目的灵感源于弦音室内乐团团长侯宇的提议,我们一拍即合,就是要打破文化资源‘上热下冷’的格局,让高雅艺术走出‘云端’、贴近‘泥土’。”正如市文化馆馆长高勇所言,文化就该如月光般,平等洒向每个角落。从场馆内的首演,到如今走进乡村、景区、校园,“月光音乐盒”用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
  文化惠民不是口号,而是要让群众可感可触。在舒城县晓天镇,大音国乐团将《万疆》《大鱼》《神话》等众多经典曲目搬上乡村舞台,村民们搬着板凳围坐在文化广场,白发老者跟着旋律轻哼,孩童们踮脚张望、手舞足蹈;在霍山县与儿街镇凡冲村的民宿,来自上海的游客赵繁竖起了大拇指:“我来过很多次大别山,每一次都有全新的感受。这一次的感受最为独特,在乡村民宿现场就能听到这么高水平的音乐演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村头晒谷场到旅游风景区,“月光音乐盒”用脚步丈量民情,将舞台搭在了群众“家门口”。
  尊重基层文化需求,方能激发文化活力。高勇强调:“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喜好至上,通过音乐普及培养审美能力,让文化服务真正‘对胃口’。”
  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元贺在实践中发现,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强烈,这促使团队不断优化服务:针对乡村观众编排乡土气息浓郁的曲目,为校园专场融入流行音乐元素,通过“订单式服务”定制演出内容,让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共建共享。合乐乐团团长吴德魁带领的青年志愿者团队,用热爱点燃舞台。他们既是艺术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播种人。目前,“月光音乐盒”已经发展成为五支各具风格的演出队伍(弦音室内乐团、合乐乐团、大音国乐团、合乐少儿民乐团、春雷乐团),西洋室内乐与六安民歌碰撞、古典乐与摇滚乐交融,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大音国乐团团长徐寅深有感触:“每场演出前,我们都会根据观众特点‘量身定制’节目单,在乡村奏响《茉莉花》引发共鸣,在校园演绎《稻香》点燃热情,艺术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的种子已在基层破土发芽。合乐乐团键盘老师金健难忘那个眼神——音乐会结束后,一名孩子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也想成为演奏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六安青少年走进音乐课堂,社区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团队,将精彩非遗、民俗故事编排成节目。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文化鉴赏能力显著提升,文化自信在基层生动具象化。
  从2022年启动至今,“月光音乐盒”已开展演出80余场,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1020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3060小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沉浸式互动”让观众深度参与,是文旅融合打造的特色品牌,更是文化惠民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跨越。展望未来,拓展“音乐+非遗”“音乐+红色旅游”等新模式,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月光音乐盒”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进发。
  从月光下的一场音乐会,到覆盖全市的文化惠民品牌,“月光音乐盒”用音乐搭建起了一座通往群众内心的桥梁。它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推动了艺术普及与文旅融合创新,为基层文化服务提供了生动的“六安样本”。相信在未来,“月光音乐盒”将继续绽放光芒,让艺术的“月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