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无事”找书记,激发基层善治活力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胜

  “群众有诉求、组织有回应、服务有保障、百姓有感受,让风险在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末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美好在家周边实现。”为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全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舒城县推行“无事”找书记工作,探索完善一套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高度自治的基层治理机制,开启了乡村善治新模式。
“无事”找书记探索推广
  路越修越宽,楼越建越高,环境越来越整洁,这是人们对当前乡村治理的普遍印象,但也面临着时代浪潮冲刷下的阵痛:留守群体失管、干群关系游离等问题开始出现。如何穿透“空心化”的坚硬表层,唤醒乡村内在生命力,舒城的解题密钥,藏在“无事”找书记的探索实践中。
  “‘无事’找书记主要是以提升党组织凝聚力为核心,积极推动群众就业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满足物质精神需求;探索完善一套坚持党的领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高度自治的基层治理机制,努力让每位群众都生活得有滋有味,最终实现基层善治。”舒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汪健说。
  为推动此项工作的落实,舒城县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舒城县“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施方案》。
  据了解,舒城县各村均按照“一个网格、两个平台、三项机制、四支队伍”的总体要求,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当前,各村已按照“任务相当、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设定了“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一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同时,各村引入第三方公司,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和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并建立完善群众诉求收集响应、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群众参与多元激励等“三项机制”。
“无事”找书记解决民忧
  随着“无事”找书记工作的推行,舒城县织密基层服务网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工作开展以来,舒城县建立300多人的党员为民服务队伍,为群众办好事近万件,成功调解纠纷800余件,解决群众就业2000多人。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
  万佛湖镇白畈村组建“和美家庭”创建志愿服务队、平安联盟志愿服务队和农家白事金刚志愿服务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0次,服务群众220人,并积极探索“环湖五村”组团发展模式,组建环湖五村投资共富有限公司,创建宿营白畈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阙店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凤维俊在走访中发现,青壮年流失的核心症结在于“家门口无产业”。三湾村依托“无事”找书记问题清单,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打造“红色研学+电商助农”产业链。转水湾村村民凤小玲返乡创办香椿合作社,带动30余户村民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村民赵后武说。
  为推动群众就业、创业,舒城县通过“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南港镇龙潭等村党组织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等途径,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南港镇过湾村搭建“夕阳红就业帮扶驿站”,对接孔集竹艺手工制品企业,联系加工订单,引导闲散群众参与手工制作,帮助本村42名老年人实现灵活就业。
“无事”找书记铸魂乡村
  乡村治理若只停留在“塑形”,而忽视“铸魂”,村庄终将成为精致的空壳。
  “舒城县在‘无事’找书记工作中,就是要穿透‘空心化’的坚硬表层,唤醒乡村内在生命力,用文化的根系缝合土地的裂痕。”汪健表示。
  高峰乡将“无事”找书记与红色家书整理结合,党员干部在走访中收集革命故事120多个,建成“行走的红色记忆馆”。高峰乡宣传委员王晶晶说:“年轻人或许不记得村口的标语,但太爷爷送粮支前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值得守护。”
  南港镇开发“红色乡愁”小程序,在外务工人员可实时查看村务动态、参与议事投票。十多名在外杰出人士在小程序上发起“老宅修缮计划”,并积极捐款捐物,让老宅托起他们的情感。
  晓天镇龙潭村恢复传统“梆子议事会”,每月由守潭老人敲梆召集村民,围绕龙潭保护、土地流转、环境卫生等议题讨论。梆声响起时,留守老人与假期返乡青年共坐龙潭边。县级粗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朱柏蟠说:“梆子声不是怀旧的背景音,而是让年轻人听见土地的心跳。”
  柏林乡以“无事”找书记机制串联家庭农场、乡贤理事会、老年协会,形成自治微循环,并建立青年才俊人才库,由老支书“师徒结对”帮扶年轻人,确保治理经验不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