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汗滴禾下土”到“智慧耕沃野”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春风拂过大地,唤醒沉睡的田野。从淠史杭灌区到鄂豫皖边界,从丘陵山地到平畴沃野,无人驾驶插秧机穿梭田间,智能遥控运输车往来奔忙,自动巡航无人植保机空中盘旋……全自动化的育秧中心、智能化的农业装备、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一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这方红色热土、绿色沃土精彩上演。 4月29日,全省水稻单产提升农机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活动走进皖西。为何会选择六安?这组数据是最好的诠释: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安徽836.9亿斤、六安73.5亿斤,“大国粮仓”中有近6%产自安徽,而“江淮粮仓”中近9%产自六安,创下“二十一连丰”,小麦单产增幅全省第2…… 良田插上“高标翅膀” 一块块平整的农田,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处处完善的灌溉设施,走进皖西乡间田头,处处都能感受现代农业气息。这片有着深厚农业底蕴的土地,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笔,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壮美图景。 良田滋养的不只是庄稼,更是村民眼中的希望。“以前种田,遇到干旱或洪涝,一年的收成就没了。现在好了,灌溉和排水非常好,就算天气不好,我们心里也有底。”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狮山村村民许基芳眼里,以前的“巴掌田”变成了“聚宝盆”,拖拉机也能在祖辈留下的水田里“撒欢”了。 霍山县诸佛庵镇党委书记金永磊说:“2024年,全镇实施高标准农田1300亩,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渠道、排涝沟渠、塘坝清淤加固、机耕路修建等,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山区乡镇更多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整齐划一的田块,仿佛是大地精心编织的锦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仅是土地的平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对土地的深度赋能。走进霍邱县广袤田野,那些曾经高低不平、灌溉困难的田块,如今焕然一新,这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更是六安书写“藏粮于地”答卷的生动缩影。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近年来,我市依托淠史杭灌区,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它们如同金色的底盘,托起丰收的希望。2024年,全市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6万亩,规模居全省第2,为粮食“二十一连丰”奠定了基础,为“江淮粮仓”增添了新内涵。 “科技金种”破土萌发 过去,农户为了育秧,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还不一定能培育出优质的秧苗;如今,在智能育秧中心,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培育出的秧苗健壮整齐,可直接机械化栽插。 走进金安区孙岗镇高杭村,只见全自动化育秧工厂流水线不间断运行,自动上土、上种、铺底土、覆土、分盘、码垛……不远处,3位村民操作机器,通过传输带,把一个个秧盘均匀地摆在布满轨道的平地上,让种子接受水分和阳光的滋养。“全自动流水线,每小时可生产秧盘2400张,每天育秧量可栽插1000亩稻田。”金安区春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云飞笑着说,以前30多个人干活,现在3个人就能做到。 在金安木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有全市首家立体化育秧工厂,“空中育秧”令人啧啧称奇。秧苗坐上“过山车”,360度不停旋转,循环接受光照和通风,温度、湿度等数据实时传输到显示仪上,通过手机就能远程遥控,工作人员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拿的不是锄头而是平板。” “智能化程度太高了,这是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前来参观的农企代表如此感慨。3月底开始育秧,年产近60万苗盘,总育秧量可用于机插苗面积3万多亩,水稻季节过后,还可培育出食用菌和规模化蔬菜育苗、油菜育苗等,提高设备和温室厂房利用率,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 行走皖西田间地头,不用刻意去找寻农业新质生产力。放眼望去,处处都是科技赋能。先进的育秧技术,如同跳动的音符,推动着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智能化大步迈进,奏响了六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田间地头万象“耕”新 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植保机……这些曾经非常科幻的设备,如今成了农业生产中的“主角”。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六安的田野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金安区孙岗镇丰乐家庭农场负责人魏良明深有感触,多年前,他回到老家流转200亩土地,当时仅有一台旋耕机,其他都靠人工,效率极低。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他先后购置了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收割机等,实现了水稻种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现在,我和弟弟两人,就能轻松耕种650亩地,以前缺劳力的难题再也不用担心了。”魏良明兴奋地说,如果田块和机器再大一些,一个人种2000亩地,完全不在话下! 从春种到秋收,从育秧到烘干,现代化机械的身影无处不在。金安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陈兰青称,多举措搭建农机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效率、助农增收,用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金安区农机机械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水稻每亩增产7公斤。 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涂胜求说:“2025年,继续推进水稻机插秧,全市260个育秧中心、144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预计育秧达到400万亩以上,预计机插秧率超68%。如今,农业耕作上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从过去‘会种田’到现在的‘慧种田’,农业生产由‘汗水驱动’持续向‘智慧驱动’转变。” 皖西大地,不仅有诗意的田园风光,更有科技的力量和农民的希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了农业生产基础;智慧农机的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而科技创新,则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现代化机械的轰鸣声,与农户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皖西现代农耕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