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预防
皖西日报
作者:高蕾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今天是王阿姨出院的日子,在高兴之余她又感到焦虑不安。王阿姨今年48岁,不幸罹患了宫颈癌,一周前做了宫颈癌根治术。术前医生告知王阿姨,由于手术需要清扫淋巴结,术后有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风险,这让她感到很恐慌,她不想做“大象腿妈妈”,那样既穿不了她最爱的裙子,也做不了喜欢的运动……其实在病房里有很多患者和王阿姨一样有着同样的困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淋巴水肿的神秘面纱! 到底什么是淋巴水肿呢? 现如今,随着宫颈癌筛查的不断普及和疾病综合治疗、综合护理手段的进步,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下肢淋巴水肿是宫颈癌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手术或放疗等造成淋巴结或淋巴管受损,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从而滞留在组织中形成淋巴水肿,并引起软组织肿胀、慢性炎症、组织纤维化和脂肪异常沉积,属于继发性水肿。 早期以水肿为主,晚期以组织纤维化、脂肪沉积和炎症等增生性病变为特征,淋巴水肿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被定义为一种疾病。下肢淋巴水肿是妇科肿瘤患者治疗后发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不可逆转的并发症,具有慢性进展性和难治愈性,严重影响了妇科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什么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患者会发生下肢淋巴水肿?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治疗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最常见的原因是区域性淋巴结切除术,对机体淋巴系统造成直接损害。术后盆腔及腹股沟区域的放疗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使淋巴循环进一步受阻。其他原因中,如肿瘤本身堵塞淋巴管、肥胖、感染、损伤、瘢痕等原因也会增加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是不是所有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都会发生下肢淋巴水肿呢? 答案是否定的。据统计,妇科肿瘤治疗后约25%的患者会发生下肢淋巴水肿,但个体差异性很大,在某些特殊群体中如外阴癌发生率可高达70%,治疗后合理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如何预防下肢淋巴水肿发生呢? 提升机体免疫力。规律运动锻炼,速度要缓慢,间断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规律运动能有效促进淋巴系统功能的恢复,可以选择瑜伽、慢走、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预防感染。每天保持下肢皮肤清洁,尤其是褶皱处和脚趾间隙清洁,清洗后擦润肤露,避免皮肤干燥,使用中性或者弱酸性润肤品或清洗用品。避免出现伤口,如果出现伤口应及时消毒处理;积极治疗足癣,一旦发生丹毒感染应及时就医;勤剪指甲,避免甲沟炎。 避免高危行为、剧烈运动、负重运动及重复性动作(久站、久蹲或久坐>2h)增加下肢淋巴负荷,不利于淋巴液回流。 避免穿过紧的鞋袜或衣裤,不利于下肢血液及淋巴液回流。 避免处于强烈温差场所,如桑拿、温泉、阳光直晒,高温会使血管、淋巴管扩张,组织间淋巴液渗出增加。 避免在下肢采血、输液、针灸、刮痧、推拿、拔罐等,保护下肢皮肤完整性,预防感染。 保持体重。肥胖和术后体重增加是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注意合理化饮食,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奶类等,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 日常穿戴弹力袜。弹力袜可促进下肢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对于预防淋巴水肿具有积极的影响,白天穿戴,夜间休息。弹力袜穿戴时注意贴身抚平避免褶皱,定期清洁。 定期复查。术后密切关注下肢变化,若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淋巴水肿可防可治,患友们不必过度紧张、焦虑,做好定期复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做好预防,我们便可“淋”危不惧。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淋巴水肿门诊 高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