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段头晕问题的解析
皖西日报
作者:汪浩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凌晨三点,28岁的程序员小陈盯着屏幕突然眼前发黑,扶着桌子缓了几分钟才勉强起身,本以为是熬夜导致的晕眩不适,却不知这种反复出现的头晕,差点掩盖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致命信号。62岁的李阿姨半夜翻身时突感天旋地转,家人以为是休息不好,直到她险些在卫生间摔倒就医,才确诊为耳石症。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都在提醒我们:头晕不是小问题,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且不同年龄层应对策略大不相同。 脱水是引发头晕的常见“隐形杀手”。年轻人常以奶茶、咖啡代替白开水饮用,中老年人则因身体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忽视补水需求。当身体缺水达到体重的1%时,脑部血流速度会减少6%-8%,特别是服用降压、降糖药物的人群,更易因脱水导致电解质失衡。判断是否缺水,可观察晨尿颜色,若颜色较深,就需及时“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颈椎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且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无论是长时间伏案学习的学生、久坐办公的上班族,还是有骨质增生问题的老年人,都可能因颈椎压迫椎动脉而头晕。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转动头部时头晕的几率是年轻人的2.3倍。每天5分钟“米字操”,即缓慢地用下巴在空中描绘“米”字,能有效缓解颈椎不适,降低头晕发生几率。 耳石症也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约占眩晕门诊病例的30%,其典型症状是在起床、翻身等体位变化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旋转感。在家急救时,可尝试“半空翻复位法”:快速向健康一侧躺下,保持头部悬空45度,维持1分钟后慢慢起身。若症状反复,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复位。 代谢异常引发的头晕,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年轻人常因节食、熬夜等不良习惯导致低血糖头晕,出现手抖、出冷汗等症状;中老年人则要警惕隐匿性高血压,45%的老年患者晨起头晕与夜间血压波动有关。建议年轻人应规律饮食,中老年人每日测量血压、血糖、脉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对于50岁以上人群,头晕若伴随单侧肢体无力、胸痛心悸、记忆短暂空白等症状,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排查脑卒中、心源性晕厥等严重疾病。此外,镇静剂、降压药等药物也可能引起头晕副作用,服药后出现不适,可记录“用药——头晕时间”,以便医生调整剂量。 头晕的危险程度可以用“红黄绿”三色来区分。红色警报需立即就医,包括头晕伴随喷射性呕吐、脸歪手垂说话含糊、突然剧烈头痛等情况,尤其是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将上半身抬高30度后拨打120;黄色预警需在3天内就诊,如头晕持续超72小时、转头时头晕加剧等;绿色情况可居家观察,像饥饿时偶尔头晕、长时间用眼后头晕等,可根据年龄采取相应缓解措施。 当头晕发生时,家庭应急可采取三步:首先靠墙坐下,双腿与肩同宽,后背紧贴墙面或沙发,防止摔倒;接着注视固定物体,如时钟或墙面图案,同时手掌按压膝盖,稳定感官;最后采用阶梯呼吸法,吸气3秒、屏息2秒、呼气5秒,重复5次,缓解紧张导致的缺氧。 预防头晕,需从生活各方面入手。日常生活环境上,卫生间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为孩子书桌加装15度倾斜板,办公族遵循“20-20-20”法则;饮食上,学生和脑力劳动者可上午吃些核桃、蓝莓,体力劳动者随身携带海盐糖,老年人晨起喝200ml温水;运动方面,青少年每天跳绳10分钟,中年人游泳或打羽毛球,老年人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值得注意的是,各年龄段人群在进行运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因运动不当反而引发头晕症状。 预防头晕的同时还需避免三大认知误区:脑卒中患者头晕时不能平卧,应抬高上半身;骨质增生者不能随意转脖子,需在医生指导下康复;糖尿病患者头晕不能盲目喝红糖水,要先测血糖。建议每个家庭准备《头晕观察日记》,记录发作时间、症状等,若频繁头晕或出现红色警报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只有科学认识头晕,掌握正确应对方法,才能守护全家人的健康。 (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汪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