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浅谈脑卒中三级康复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因脑血管突发破裂或阻塞导致的急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约75%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或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康复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分阶段的科学干预,促进神经功能重组,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目前国际通行的“三级康复体系”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系统解析这一体系,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康复关键。
  一、三级康复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1.理论基础:Brunnstrom六阶段理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遵循Brunnstrom提出的六阶段规律。阶段1-2:软瘫期,无自主运动,逐渐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联合反应;阶段3-4:痉挛期,共同运动模式明显,开始出现分离运动;阶段5-6:协调期,痉挛减轻,接近正常运动模式。康复训练需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神经控制。
  2.四大康复原则。早期干预:发病后24-48小时(缺血性脑卒中)或2-3周(出血性脑卒中)即开始康复;功能训练:以恢复日常活动为目标,而非单纯增强肌力;全面康复:涵盖运动、语言、心理及社会适应;重返社会: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工作。
  二、三级康复的分阶段实施
  一级康复:早期卧床期(发病后1个月内)。目标:预防并发症,为功能恢复奠定基础。地点: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病房。
  核心措施:
  1.良肢位摆放。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肘腕伸直,下肢自然屈曲(防肩关节脱位);患侧卧位:患肢伸展,健腿屈曲(抑制痉挛);仰卧位:患肩外旋垫枕,膝下置软垫(防髋关节外旋)。
  2.被动关节活动。每日2-3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防止挛缩和深静脉血栓。
  3.体位转换与翻身训练。每2小时翻身一次,结合被动翻身(家属协助肩髋同步用力)和主动翻身(健侧下肢带动患肢)。
  4.床边坐位平衡训练。从靠背支撑逐渐过渡到自主坐稳,为站立做准备。
  禁忌症: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心肺功能不全者需暂缓。
  二级康复:恢复期(病后2-3个月)。目标:抑制痉挛,恢复分离运动,重建步行能力。地点:康复专科病房或中心。
  核心措施:
  1.抗痉挛训练。桥式运动:仰卧位屈膝抬臀,增强髋关节控制;上肢交叉训练:健手带动患手完成梳头、摸墙等动作,打破共同运动模式。
  2.站立与平衡训练。从助力站立(家属扶持腰骶部)过渡到单腿站立,逐步提高重心稳定性。
  3.步行功能重建。使用助行器或拐杖,遵循“手杖点出→患足迈出→健足跟进”的步态模式;上下楼梯遵循“上楼健腿先,下楼患腿先”原则。
  4.作业治疗(OT)与言语训练(ST)。通过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强化手部功能;对失语患者采用图片交流板或构音练习。
  三级康复:社区/家庭康复(病后3个月及以后)。目标:巩固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地点:家庭或社区康复站。
  核心措施:
  1.居家环境改造。移除门槛,浴室加装扶手,使用防滑地垫(防跌倒);床头柜、电视置于患侧,刺激患侧注意力。
  2.持续性功能锻炼。每日30-40分钟有氧运动(散步、太极拳);抗阻训练(沙袋、弹力带)预防肌肉萎缩。
  3.心理与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参与家务(如摘菜、擦桌),增强自我价值感;
  定期组织社区康复小组活动,促进社交互动。
  三、康复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避免误区。误用综合征:强行拉拽患肢可能导致关节损伤;过度依赖健侧:长期代偿会阻碍患侧功能恢复。
  2.并发症预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骨突处使用减压垫;肩手综合征:早期避免患肢下垂,结合冰敷或加压治疗。
  3.营养与用药管理。低盐低脂饮食,增加鱼类和膳食纤维摄入;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定期监测血脂。
  四、家属的角色:康复的“隐形治疗师”
  1.情感支持:耐心倾听,帮助患者接纳疾病现实;
  2.技术学习:掌握翻身、关节活动等基础护理技巧;
  3.环境监督:确保居家安全,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总之,脑卒中康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神经重塑之旅”。三级康复体系通过分阶段、多维度的干预,将医院、家庭与社会资源整合,为患者搭建起功能恢复的阶梯。需强调的是,康复不仅是患者个人的任务,更需要医疗团队、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努力。早期科学干预+长期坚持训练,方能真正实现“从卧床到回归社会”的跨越。
   (六安市中医院康复科 沈小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