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
皖西日报
作者:丁永娣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突然昏迷、肢体偏瘫、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言语不清……如果你身边的人不幸出现这些情况,那么一定要小心了,可能是中风! 什么是中风?中风也叫做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风)或者破裂(出血性中风)引起的脑组织供血障碍的病变,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中风发病前征兆 1.哈欠连天:80%的脑出血患者中在发病前的5到10天会有哈欠不断的现象。其实,这正是大脑缺氧的征兆。 2.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前兆。 3.眩晕:眩晕是脑出血前兆中最常见的,尤其清晨起床发生的较多。眩晕程度有不同,大致为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抬脚费力,甚至摔倒在地上。 4.舌根发硬、语言障碍:突然感觉舌头根部僵硬,舌头膨大,说话说不清楚,甚至舌头痛、吞咽困难。 5.头痛:头痛剧烈并突发,开始都是断断续续头痛,但后来转化为持续性头痛。 6.眼前蒙黑: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重影。 7.一侧麻木:很多脑溢血发生前都会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别是无名指。如果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 8.经常呛咳:在喝水或者进食的过程中莫名出现呛咳,这也是很多人脑溢血的先兆。 9.握力下降:手臂突然失去握力,比如拿一个东西明显感觉拿住了,却掉在地上。 10.白天嗜睡、突然健忘:一些人在脑溢血发病前都会出现嗜睡的症状,且对从前的事情完全忘记,但是在数小时之后又有所好转,要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兆。 中风病高危因素包括不可干预因素,如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可干预因素,如肥胖、体力活动少、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疾病、无症状颈内外动脉狭窄、高凝状态、长期精神紧张等。 中风病的高危人群 1.高血压人群。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未经过规范管理,会对颅内外的血管造成严重的损害。既能导致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脑出血,也能导致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白质疏松、微出血、脑萎缩等。 2.吸烟人群。烟草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加速血管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斑块易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促使血小板聚集,诱发血栓形成;尼古丁还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促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脑血管危害极大。 3.高血脂人群。高血脂,特别是高胆固醇血脂,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进展,就可能造成血管狭窄、斑块破裂,导致血栓事件。 4.超量饮酒人群。长期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脑血管病事件风险,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5.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明确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的人,血管情况比一般正常人要差,容易形成血栓,这样卒中的风险就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较无糖尿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6.肥胖人群。超重与肥胖常伴随更高比例的“三高”、心脏疾病、鼾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 中风病的预防 对中风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级预防:即针对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群,避免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已经证明,禁烟、限制膳食中的盐含量、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避免过量饮酒可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二级预防:即针对已发生过一次或多次中风的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疾病的人员积极开展二级预防,这些干预措施与戒烟限酒等相结合,往往可以预防近75%的血管性反复发作事件。 三级预防:即对已患中风的患者,加强康复治疗和护理,防止病情加重。 中风病的康复治疗 1.现代康复治疗:良肢位摆放、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作业疗法、言语康复(ST)、吞咽康复、心理康复等。这些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中医康复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熏洗等方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六安市中医院》 丁永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