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时事·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内涵式发展,激活工业新动能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总投资30亿元的金寨宏浩再生聚酯高性能改性材料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4亿元的六安开发区融长入圈绿色合作园及配套项目、总投资10.9亿元的舒城绿沃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项目……4月2日上午,2025年全省第二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举行,这一系列代表性开工项目的落地生根,为我市工业崛起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才能撑起工业崛起“强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安徽考察,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安徽发展、六安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
  牢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前行。近年来,我市始终围绕工业强市主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尤其是近3年来,工业支撑作用凸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GDP1.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22年的39%提高到2024年的41%,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强化主导产业意识,着力构建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我市围绕装备制造、采矿冶金、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材家居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
  作为链条最长、覆盖面最广、经济拉动能力最强的制造业行业,汽车产业是观察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安徽重点打造的首位产业。
  走进金安经济开发区的安徽豪斯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全速运转,工人师傅们正全神贯注地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确保订单如期交付。据该公司总经理张静介绍,公司2024年总产值达到6.3亿元,较2023年增长150%。2025年,计划完成6.8亿元产值目标,目前订单饱和度达85%。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金开区聚焦“首位产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2023年10月,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被成功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如今,金开区拥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78家,其中规上企业36家,规上企业年产值突破60亿元。
  位于舒城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一家具备“锂电池再生利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新能源汽车拆解回收”三资质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绿沃公司的梯次利用累计上传量全国占比14.6%,位居行业第二位。为了打造“上游原材料-电池生产—电池回收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全产业链,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并投资兴建了安徽绿沃新能源产业园。通过“链主”带动招商,安徽绿沃新能源产业园现已入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2家,园区年产值达50亿元。
  企业串珠成链、产业聚链成群、发展集群成势头。全市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4.5%,实现产值同比增长5.3%。成功加入长三角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内唯一,培育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分别达到2个、3个,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6位……市工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再次印证了主导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擦亮创新“金字招牌”,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我市锚定“智改数转”战略方向,以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高端化突破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工业品“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持续跃升,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
  安徽优胜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PVC地板和墙板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是出口国外。走进公司生产车间,入眼便是一条长长的传送带,缓缓向前延伸,机器臂不停地运转。有别于传统制造工厂的人声鼎沸,这里每一条生产线上,仅有两名工人值守在电脑前。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现在生产都智能化了,我们共有12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混料、挤塑、UV表面固化、分切、开凿、贴膜、包装……这些工序都是全自动,两到三名工人就能照看一条生产线。”该公司生产副经理刘正升笑着说,公司通过应用机械臂等智能设备实现了工艺流程智能化、自动化,同时凭借阻燃、防水、环保等创新特性,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去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
  这家企业的“智变”之路,折射出我市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成效: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1.36%、较上年度提高0.1个百分点;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省级新产品7个、“三首”产品5个,其中2项获评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引擎的持续轰鸣,催生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竞相涌现。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5G+智能管理平台”为依托,将数字化改造与设备更新有机结合,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六安钢铁控股集团龙头企业为样板,霍邱县推动上下游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改造升级,加快整个铁基材料产业集群数字化提升……我市正以创新“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工业强市”战略注入不竭动力。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晴雨表”,更是企业扎根成长的“营养基”。我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从“政策洼地”向“服务高地”转型。
  “企业高技能人才不足,政府能否帮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在融资方面需要支持”……在市委主要领导召开的民营企业家恳谈会上,企业家们直抒胸臆。2024年市委围绕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召开9次民营企业家恳谈会,会后,96家企业提出的241项建议诉求,其中206个已办结,正转化为优化服务的具体举措。这种“开门问策”的场景,已成为我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新常态。
  以恳谈会为起点,我市打出营商环境优化组合拳。组织开展“我和市长聊聊天”活动,分行业实施异动企业帮扶,213户企业实现降幅收窄,91户彻底摆脱经营困境。六安开发区现场办公会更是将服务延伸到一线,69项企业诉求实现“清单化”办理,问题解决率达94.2%,用实干担当诠释“服务型政府”内涵。
  政策活水的精准浇灌,让企业扎根沃土茁壮成长。打造“益企赋能”服务企业品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工业领域政策资金1.77亿元,兑现市级工业发展政策奖补资金1246.33万元;通过创新推广制造业“订单贷”,累计发放贷款3.8亿元、惠及企业104户,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剥离社会事务,县区开发区“一把手”均由县区委常委兼任,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机制;驻外招商体系提质升级,调优配强驻外招商联络处力量,新设深圳联络处扩大“朋友圈”;开展政策入企、人才培育等“益企赋能”活动,全年举办企业家培训62场,3278人次完成能力淬炼,构建起“引凤筑巢”的强磁场。
  从“政策入企”到“服务进园”,从“问题清单”到“满意答卷”,我市正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大盘之“稳”,谋发展质量之“进”。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六安工业发展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关键期,全市上下将紧抓机遇、乘势而上,聚焦打造六安版“三地一区”,锚定“增速居前列、总量上台阶”和“三个往前赶”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挺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