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清明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介子推的千古回响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国信

  当春风轻拂,新绿爬上枝头,清明的脚步便悄然临近。这是一个弥漫着思念与追思的时节,山川大地被一层淡淡的哀愁笼罩。在这慎终追远的氛围里,一位古人的身影,从历史的长河中浮现,他就是介子推。他的故事,如同一曲千古回响的乐章,在岁月的流转中从未停歇,诉说着忠诚、高洁与奉献,让我们在每一个清明,都忍不住将他忆起,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却熠熠生辉的往事。
  春秋乱世,风云诡谲,晋国朝堂内乱骤起。公子重耳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被迫带着一众忠心耿耿的大臣踏上流亡之路。彼时的他,前路如夜,暗不可测,饥寒交迫如影随形,人间的困苦与挫折,都一股脑地向他袭来。
  一次,他们误入深山,路径全失,粮绝食尽,死亡的阴影悄然笼罩。公子重耳满心绝望,情绪也跌入了谷底,一行人四处寻觅,却始终不见食物的踪迹。
  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随从中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臣子,心怀大义,狠下心来,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放入锅中细细熬煮,最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递到重耳面前。这碗凝聚着赤诚与决绝的汤,瞬间驱散了重耳腹中的饥饿,更如同一束光,穿透层层黑暗,让他在绝境中重拾生的希望,振作精神,坚定地迈向未知的远方。
  重耳眼眶泛红,动容地对介子推说道:“若日后我能重回晋国,登上国君之位,定当厚赏于你,以报今日救命之恩!”介子推却一脸坦然,诚挚地回应:“我所求者,并非赏赐。只盼公子能早日归国即位,重振晋国,如此,我便心满意足,别无所求。”在漫长的流亡岁月里,重耳与随行众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整整十九年,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可重耳心中复国的信念从未熄灭。终于,在秦国伸出援手的关键时刻,命运的天平开始倾斜。
  借助秦国的力量,重耳冲破重重阻碍,成功回到阔别已久的晋国。那一天,他站在晋国的土地上,感慨万千,往昔的苦难都化作此刻的坚定。不久,他登上国君之位,成为名震一时的晋文公。
  即位后的晋文公,开始论功行赏,大封群臣。朝堂之上,一片荣耀与喜庆,曾经追随他流亡的臣子们纷纷得到丰厚的赏赐。然而,在这热闹与喧嚣之中,却唯独忘记了那个在绝境中割肉煮汤、助他熬过生死难关的介子推,仿佛那段患难与共的时光,在岁月的流逝和权力更迭中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介子推看着曾经共患难的国君如今在朝堂之上论功行赏,却独独忘了自己,心中并无多少怨怼。他本就淡泊名利,于是默默转身,带着年迈的老母亲,远离繁华喧嚣的朝廷,隐匿进绵山之中。
  然而,晋文公终究还是知晓了介子推的离去,心中满是愧疚与懊悔。他亲自率领众人,入绵山搜寻,誓要寻回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给予他应有的封赏。可绵山茫茫,介子推心意已决,任众人如何呼唤寻找,都不肯现身。
  这时,有大臣献计,提议三面放火烧山,只留一面生路,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竟应允了这看似可行的办法。熊熊大火在绵山燃起,火势冲天,整整烧了一日一夜。
  当大火终于熄灭,山林一片狼藉。晋文公急切地寻找着介子推的身影,却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亲,紧紧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那一幕,刺痛了晋文公的双眼,也让这份迟来的报恩永远成了遗憾,而介子推的忠义与高洁,也永远地留在那片被大火肆虐过的山林之中。
  大火熄灭,山林间弥漫着死寂与哀伤。晋文公望着那被烧焦的大树下介子推与母亲紧紧相依的身影,心如刀绞。曾经共患难的恩情,如今却因自己的疏忽与糊涂,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悔恨的泪水夺眶而出。
  为了缅怀这位忠义之士,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致使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国上下,禁止生火做饭,以此表达对介子推的沉痛悼念。寒食节的次日,便是清明。人们折柳、插柳,以这样的方式,将对介子推的追思与敬意,融入每一缕春风里、每一片嫩绿的柳叶中。从此,岁岁年年,在这特殊的时节,介子推的故事被口口相传,他的精神,也如同那随风飘舞的柳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鲜活,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