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手足麻木?营养神经药物+中药熏洗缓解
皖西日报
作者:陈曼曼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化疗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许多肿瘤患者的“隐形敌人”,约30%-40%使用奥沙利铂、紫杉醇等药物的患者会出现手足麻木、刺痛、冷热敏感等症状,轻则拿不稳筷子、扣不上衣扣,重则因神经损伤被迫中断治疗。然而,近六成患者误将麻木视为“化疗必经之路”而默默忍受,或盲目热敷、自行服用止痛药,反而加重病情。实际上,CIPN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拖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不可逆。现代医学的营养神经药物与传统中医的熏洗、针灸等外治法相结合,可有效缓解症状。 化疗药物对神经的损伤机制复杂多样。以奥沙利铂为例,其代谢产物会阻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引发“冷触发”的闪电样刺痛,甚至触碰门把手都会诱发剧痛;紫杉醇则通过破坏神经微管结构,导致袜套样麻木和肌肉酸痛,症状随剂量累积加重。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属“药毒”,易耗伤气血、阻滞经络,形成“气血瘀阻”和“血虚风燥”两种证型,表现为遇冷加重、皮肤干燥皲裂或蚁行感。临床需根据药物类型辨证施治:奥沙利铂患者以温阳通络为主,紫杉醇患者侧重活血化瘀。 西医应对CIPN有一整套阶梯化方案。急性期首选钙镁合剂静脉输注,能快速中和奥沙利铂的毒性代谢物,降低神经兴奋性;长期管理则依赖甲钴胺(活性维生素B12)修复髓鞘,联合α-硫辛酸清除自由基,二者联用可使神经传导速度提升20%-30%。针对顽固性疼痛,度洛西汀等抗抑郁药能抑制脊髓疼痛信号传递,30mg/日的剂量即可让半数患者疼痛评分下降≥2分。物理疗法同样不可忽视:经皮电刺激(TENS)通过低频电流阻断痛觉传导,每周2次治疗持续4周后,患者手部握力平均恢复15%;冷热管理则需严格遵循药物特性——奥沙利铂患者需全年戴手套、避冷食,紫杉醇患者忌热敷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中医外治法在缓解CIPN方面独具优势。经典熏洗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以黄芪30g补气、桂枝15g温阳,配合生姜发散寒邪,水煎后40℃以下浸泡手足,能扩张末梢血管,改善奥沙利铂患者的冷痛症状。紫杉醇导致的袜套样麻木,可用鸡血藤30g配伍红花10g、透骨草15g,活血通络的同时调节局部微循环,连续使用2周后,约65%患者报告麻木范围缩小。穴位刺激方面,艾灸足三里(健脾益气)、合谷(通调气血)每日15分钟,能升高血清神经营养因子(NGF)水平;从指尖向心性按摩配合花椒油揉搓,既能缓解麻木又能预防肌肉萎缩。内服中药强调分期论治:化疗期间以四物汤养血活血,间歇期改用八珍汤气血双补,配合现代提纯的黄芪多糖胶囊,可促进神经轴突再生速度达1.2倍。 中西医协同治疗能实现“1+1>2”的效果。在化疗后72小时关键窗口期,西医钙镁输液可快速稳定神经细胞膜,同步进行40℃艾草熏洗能加速药物代谢物排出;长期管理中,甲钴胺与α-硫辛酸搭配八珍汤内服,可同步修复神经结构与改善全身气血状态。典型案例中,一名乳腺癌患者使用多西他赛后出现重度手脚麻木,夜间疼痛评分达7分(满分10分),经度洛西汀口服+黄芪桂枝汤熏洗+足三里电针治疗,2周后疼痛降至3分,化疗周期得以顺利完成。这种整合方案需肿瘤科与中医科紧密协作,根据患者药物类型、症状特点及体质差异动态调整。 生活细节管理是巩固疗效的关键。日常防护需“全副武装”:冬季外出佩戴加绒手套/袜子,避免接触冷金属物体;洗碗洗衣时使用橡胶手套,水温控制在38℃-40℃;皮肤护理可每日涂抹含尿素的护手霜预防皲裂,指缘处用碘伏消毒后涂抹凡士林防止感染。饮食需兼顾营养与药食同源:早餐推荐燕麦粥配核桃仁(富含α-亚麻酸修复神经),午餐多食菠菜猪肝(补充维生素B12),下午茶来一杯蓝莓酸奶(抗氧化);严格忌口生鱼片、冰淇淋等生冷食物,以及辣椒、酒精等加重炎症的刺激性食品。特别提醒患者避免三大误区:一是自行拔罐放血,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者出血不止;二是迷信“以毒攻毒”过量服用蜈蚣、全蝎等毒性药材,反而损伤肝肾功能;三是误用红外线理疗仪热敷奥沙利铂导致的手足麻木,可能诱发严重过敏反应。 面对化疗期手足麻木,患者不必被动忍受。通过早期识别症状、定期使用神经毒性评分量表自我监测,并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结合营养神经药物、中医熏洗及科学护理,多数症状可获得显著缓解。更重要的是,治疗期间保持积极心态——练习深呼吸放松训练、参与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都能提升治疗信心。 (郎溪县中医院 陈曼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