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春游江淮·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为核心特征。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特效治愈手段,但科学研究表明,早期干预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早期诊断:把握干预的黄金窗口期
  研究表明,患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缠结可能在认知功能正常阶段已悄然启动。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断是干预的核心前提。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突破: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神经源性外泌体突触蛋白,可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窗口提前至症状出现前5-7年。此外,脑脊液Aβ42、Tau蛋白检测及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可精准评估脑结构萎缩(如海马体)和功能网络异常;认知功能评估工具:临床常用神经心理量表(如MMSE、MoCA)评估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等。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定期筛查尤为重要——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高达14.7%,其中约50%会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高危人群的识别:高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听力损失、抑郁症等均为阿尔茨海默病高危因素。针对这些人群的定期监测,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
  二、多维干预策略:从生活方式到精准医疗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干预需采取“全生命周期”策略,涵盖非药物与药物干预的协同作用。
  (一)非药物干预:可操作性强的一线方案
  1.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富含深海鱼、橄榄油、坚果)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如DHA)能减少Aβ沉积,改善突触功能;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增强海马体可塑性;社交与认知活动:参与团体活动、学习新技能(如语言、乐器)可激活默认模式网络,延缓认知衰退。
  2.认知训练与神经调节:定向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数字任务)结合脑功能磁共振引导的神经反馈技术,可靶向增强前额叶-顶叶网络功能。研究显示,持续6个月的认知干预可使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记忆评分提升15%。
  3.危险因素控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可减少脑血管损伤和神经炎症。一项覆盖2万人的追踪研究表明,综合管理14项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抑郁等)可降低80%的痴呆风险。
  (二)药物干预:从症状改善到疾病修饰
  传统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与NMDA受体拮抗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药物通过增强胆碱能传递,短期改善认知功能,但对疾病进程影响有限;靶向病理机制的新药突破:Aβ单克隆抗体:如多奈单抗和仑卡奈单抗,可清除脑内淀粉样斑块。III期临床试验显示,多奈单抗使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衰退减缓35%,39%的患者在1年内无疾病进展;Tau蛋白抑制剂:针对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延缓神经元变性;神经营养与抗炎治疗:银杏叶提取物通过抗氧化和改善脑血流,可部分缓解认知症状;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则可能抑制神经炎症。
  三、前沿探索:从精准医学到早期预防
  成像基因组学的整合应用:通过融合基因组数据与多模态脑影像,科学家可构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测模型,识别高风险基因变异与脑网络异常的关联;数字健康技术的赋能: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日常行为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语言模式、步态变化,可实现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预警。例如,“银发通-脑健康中心”平台已提供在线认知筛查和干预指导;预防性临床试验的推进:针对无症状期阿尔茨海默病的AHEAD 3-45研究,首次将干预对象扩展至Aβ阳性但认知正常人群,探索抗Aβ药物的预防潜力。
  四、社会支持:构建全链条干预体系
  公众教育与认知提升:消除“痴呆羞耻感”,推广“记忆门诊”概念,鼓励高危人群早筛早诊;政策与医疗保障: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纳入老年体检项目,推动创新药物纳入医保;家庭与社区支持网络:通过认知训练APP、社区互助小组等,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康复资源。
  总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通过生物标记检测、生活方式优化、药物治疗及社会支持,正逐步改变其“不可治”状况。未来,血液检测和药物进步将使其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柳叶刀》报告指出,全球1/3病例可通过早期干预避免,需科学进步和社会持续关注。
  (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