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湖畔看风景
皖西日报
作者:赵克明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克明
在霍邱工作生活的日子里,小区就在城西湖畔,站到居室的北阳台,隔着闪闪烁烁的沿岗河柳影,就可以看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城西湖。 每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染红湖水的时候,我习惯地与老伴一道去湖畔散步,沿着新修的沿岗河景观带,缓步走过工农兵大桥,一直走到延伸向湖水的老路道,往往会立在那儿,静观鸟儿在水面嬉戏,谛听波浪轻轻拍打路侧罅隙的声音,遥想城西湖逶迤而来的风雨沧桑。 城西湖是与淮河连为一体的,远古时就是淮河的一个支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注入淮河。第四纪晚更新世,沿淮一带呈沉降状态,河流迂回侧蚀作用强烈,使得城西湖段河道逐渐加宽。又由于新构造运动,到晚更新世晚期这一区域自南而北翘起,淮河河道逐渐北移,南侧地形低洼处便形成了“胃状”湖体,即后来的城西湖。 城西湖没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之类的神话色彩,但它却有着真实而颇具震撼力的神话。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城西湖畔摆开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场,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大跃进”年代,在城西湖及其以南的丘岭地区,再一次摆开“与天斗与地斗”的战场,兴建了举世瞩目的史河引灌工程,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支军民联手的铁军集结城西湖,打响了垦湖造田的战斗,创造了现实版的“沧海桑田”的传奇。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南京军区计划围垦城西湖的报告上作了长达数百字的批示。就是这个打着时代印记的“五·七”指示,改变了泱泱一水城西湖的面貌。两个师的军人,十万名的民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淮河蓄洪湖里诞生了一个军事化的农场,一个一望无垠的绿洲。春天里,一垄连着一垄的麦苗,释放着鲜艳的绿,无边无垠,直逼你的眼睛,微风拂过,舞动着一轮一轮的绿波;夏天里,弥望的是灿然的麦穗与豆角,黄中透着明丽的亮色,暖风一吹,如跳跃的金子一般;最壮观的是收割时节,湖内湖外,堤上堤下,到处都是身着绿军装的年轻人,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绿军车,此起彼伏的歌声,此伏彼起的号角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整个城西湖上演着一部动感十足撼人心魄的超级大片。 城西湖军垦20年,不仅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物质条件,对当地的工业、商贸、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融洽了军民关系,演绎了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犹如窖藏老酒,愈来愈散发出令人回味的幽香,而且积淀为浸润人们心灵的军垦文化。 以历史的眼光看,当年的围湖造田无疑是城西湖的一道风景,而后来的退耕还湖更是靓丽的风景。那是历史掀开的新的一页,那是中央高层决策者的统观全局放眼未来,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伫立城西湖畔,观赏着这颗璀璨夺目的淮河明珠,尽情享受这天造地设的自然生态。 清波荡漾,一碧万顷,淡妆浅眉,素面朝天。湖水极有层次感,近处很浓,温婉如碧玉,蕴涵深邃;远处淡而明,亮光闪闪,如新开的铜镜;更远处则迷迷茫茫,如梦如幻,与天边融为一体,像极了名画家笔下隐隐约约的写意画。 四季风光,各有意趣,这也是城西湖的魅力所在。春夏季节,杨柳披拂,湖面时隐时现,明灭不定,或摆动一下素手,或闪过一只媚眼,好似隐在素纱帐里的女子,迷离出一帘幽梦,又好似调皮的顽童在跟你捉迷藏,忽而东,忽而西,发出咯咯的笑声。秋冬时节,树叶凋落,闪亮亮蓝汪汪的湖水便落落大方地接近你,展示出自己晨光的素净与晚霞的华美,时而如乡野村妇,时而如大家闺秀。最可人的是候鸟迁徙的季节,这儿俨然成为“鸟儿的天堂”,除了常年居留在湖区的各类野鸭外,大雁、天鹅、鸥鸟们喜欢在此停歇,一阵阵一群群,数量煞是可观,它们或振翅翱翔于湛蓝的低空,或昂首漫步于清澈的湖面,或舞动着轻灵的羽翼孩子似地与人逗乐。鸟儿陶醉,人也陶醉,这种鸟与人近距离相戏的场景,和谐,优美,美美与共,真可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说湖里的水景是一幅画,那么周边则是美不胜收的画框与陪衬,最宜人的莫过于北堤外的万亩莲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翠叶田田,娇花烨烨,微风拂过,碧浪中浮动着万点荷花,空气中洋溢着馥郁的荷香;亭榭玲珑,画廊婉曲,衣袂飘飘的文创少女移步于藕花深处,真的是人面荷花相映红,而她们纤纤素手托举的纸花伞也宛如朵朵盛开的荷花。好一幅悦目赏心的诗意风景!苇花飘絮,秋菊吐芳,进入收获季节,连片荷田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身着皮衣的采藕人,犁开浪花的采藕船,远远近近满是欢笑声与机器轰鸣声,协奏出一曲摇动心旌的乡村交响乐,渲染出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丰收图景;在苇花簇拥的乡村道路上,大小车辆来来往往,车上载满鲜嫩壮硕的白藕,也载满城里人漫游乡村的畅快与满足。乡友在朋友圈频发讯息:城西湖万亩荷花基地已入选安徽省第二批“后备箱工程基地”名单;城西湖畔荷乡景区已通过有关部门的景观价值评估,列入3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城西湖生态圈已被国家批准为淮河生态文化长廊建设的重点工程…… 自从寓居外地,日里梦里总萦绕着“在水一方”的“伊人”,那一汪湖水时时撩拨着我这个游子的心,牵动着我“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之情,每次回霍邱,我都要去看看城西湖,看看她与那座小城一起发生的蝶变,看看她们妆扮出的最美风景。 近几年,每到城西湖畔,我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巧遇”。当年治理淮河的水务人寻踪来了,当年围湖造田的官兵“回味军营梦”来了,当年学军学农的清华北大大学生“重走青春路”来了,他们走近波光潋滟风景焕然的城西湖,走近生态和谐仪态万方的湿地圈,走进散发着淮河本土气息的霍邱县淮河文化园,走进收藏着他们美好记忆的城西湖军垦文化展馆,所有人闪动的眼眸,都让我读出了内心的激动,读出了岁月的蕴涵,读出了文化的芬芳。——虽然他们现在身居异地身份不同,虽然他们已鬓斑如霜满脸沧桑,虽然他们已拄杖而行步履微颤,但是有一种文化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田,那就是“顾全大局、迎难而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军垦精神,那就是和平时期军地军民携手共谱“鱼水情深”的军垦精神,那就是毫不动摇执行党中央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军垦精神。在初建的军垦文化展览馆,很多当年的亲历者献出自己的回忆录手稿与珍藏纪念品,表达对“第二故乡”的诚挚情感,也表达对霍邱人珍视这份历史文化的礼赞。我想,在赓续历史文化精神的社会背景下,假以时日,城西湖军垦文化展馆这一新载体,一定会成为霍邱县红色旅游的一道闪亮风景线。 前不久回霍邱,我又习惯地走向城西湖,却见工农兵大桥头竖起了高大的工程施工大门,上面张贴着淮河生态文化长廊建设之城西湖工程建设的施工告示,隔河望去,湖堤上吊车、推土机等工程车正在穿梭忙碌着,据说要将堤坝固基拓面,修筑成多车通行直达淮河的风景大道,让淮河这条银线真正串起城西湖这颗珍珠,使城西湖风景的外溢效应愈加彰显。 听着乡友绘声绘色的描述,我的脑海里鲜活了一个个镜头:恍如翡翠的城西湖面,碧波闪烁,画舫轻飏,一橹一桨摇出丝丝缕缕的悠闲与惬意;通往湖心亭的曲桥上,钓者列阵,观者如云,双双眼眸都闪亮着动人心弦的诗意与远方;荷花、菜花、垂柳簇拥的环湖堤岸,健身步道,蛟龙盘旋,无数矫健的身影释放出活力与魅力的青春与梦想;“相看两不厌”的淮河与城西湖如一对母女,相依相偎,相呼相应,彼此呵护,含情脉脉,演绎出属于这个崭新时代的最动人乐章…… 这样怀想着,我轻轻吟诵起古老的浪漫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