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与血糖监测
皖西日报
作者:刘晶晶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工作,并通过科学的血糖监测来管理病情。 糖尿病的日常护理是疾病管理的核心环节。良好的护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维持营养平衡,预防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日常应注意平衡膳食,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建议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避免血糖急剧升高,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的同时还能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应进行热身运动,运动后也需拉伸。运动过程中如发生低血糖,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及时补充糖分。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服用药物,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妥善保存药物,了解所用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每次注射时应更换针头。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管理,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需给予心理支持以保持乐观心态。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易出现足部问题,应每天仔细检查足部是否有红肿、溃疡、裂口等情况。如发现问题,立即就医。每天用温水洗脚,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间。日常生活中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选择纯棉、无弹性、无松紧带的袜子。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水平的变化,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家用血糖仪测量指尖毛细血管血糖,了解血糖水平的变化。采血前患者应清洁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采血时可轻轻按摩手指,然后用采血针刺破指尖,将血滴在试纸上。监测时间点一般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和夜间血糖等。将每次测量的血糖值记录下来,并注明测量时间、饮食情况、运动情况等。这些记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糖正常范围空腹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为<7.8mmol/L。如果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血糖控制良好。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提示高血糖,可能与饮食过量、运动不足、药物剂量不足或药物失效有关,应及时就医。如果血糖<3.9mmol/L,提示低血糖,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快速升高血糖。同时,应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低血糖的再次发生。 动态血糖监测(CGM)是一种先进的血糖监测技术,通过在患者皮下植入葡萄糖传感器,连续监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可以提供24小时的血糖变化曲线,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其优势在于能够发现传统血糖监测方法难以察觉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事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但其费用较高且需定期校准,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无法反映短期血糖波动和低血糖事件。因此应与自我血糖监测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良好的日常护理和科学的血糖监测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规范的药物治疗、积极的心理调节以及细致的足部护理,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同时,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通过综合管理,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刘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