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典型表现、治疗及护理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疝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肠气”。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我说“腹股沟这块儿老觉得鼓了个包,站着更明显,躺着好像又消了”,你是不是就觉得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疝气的典型表现。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说白了,疝气就是体内的东西“跑偏了”。咱们的肚子里,肠子、脂肪这些组织应该乖乖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也就是腹腔内。但有时候,腹腔壁上某些地方太“薄弱”,这些组织就会“造反”,从薄弱的地方钻出来,形成一个鼓鼓的小包,这就是疝气。 疝气最常见的发生地是腹股沟(大腿根部靠近身体的地方),尤其是男性。这地方原本就有一些结构上的“缺口”,比如男性生殖器的相关通道(专业点说是“腹股沟管”),所以更容易出问题。当然,女性也可能发生疝气,只不过相对少一些。 那么,疝气是怎么来的?疝气的发生就像是腹腔和腹壁之间“拉锯战”的结果。一边是腹腔内部的压力,比如用力咳嗽、大声打喷嚏、便秘憋气、搬重物等;另一边是腹壁的强度。如果腹壁够强壮,就能顶住压力,没事儿,但如果腹壁薄弱,压力一大,就容易“破防”。 腹壁为什么会薄弱呢?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天生的弱点。有些人天生腹壁某些地方的“构造”就没那么结实,这就像房子地基天生不够稳,时间长了就容易塌。第二,后天的损耗。比如说,年纪大了、腹壁肌肉松弛了,或者经历过腹部手术,腹壁被“破坏”过,都可能增加疝气的风险。 疝气的表现其实挺“显眼”。在腹股沟或者肚脐附近,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鼓起的小包。这个包有几个特点:站着、咳嗽或用力时明显鼓起来,躺下后可能会“消失”;用手轻轻按压,感觉能把它“推回去”。大多数情况下,疝气不疼,但是如果疝气“卡住”了,肠子被挤得供血不足,就会引发剧烈的疼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时候就得赶紧去医院。 疝气能自愈吗?很多人看到疝气“可消可现”,就觉得它能“自己好”,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旦发生疝气,腹壁的薄弱点就存在了,它不会自己变强。疝气可能会越长越大,甚至发生“嵌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卡住了”。所以,疝气一旦确诊,最佳的解决办法是手术。 疝气的治疗:手术是王道。听到手术,很多人可能觉得紧张,但现在疝气手术已经非常成熟。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来说,手术就是给腹壁“打补丁”,让它重新变得结实,堵住薄弱点。 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有两种:第一,开放式修补术。就是在疝气的部位切开一个小口,把薄弱点“补强”。术后恢复时间稍长,但技术成熟,费用相对较低。第二,腹腔镜修补术。这是比较“高科技”的方式,利用几个小孔插入器械完成修补,创伤小,恢复快,但费用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比如年龄、体质、疝气大小等,推荐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疝气如何预防?虽然疝气一旦形成只能靠手术解决,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日常习惯降低发生风险。 避免长时间用力:便秘的时候别硬憋,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咳嗽也别憋着,及时治疗慢性咳嗽。 不要乱搬重物:搬重东西的时候,记得屈膝下蹲,用腿部发力,而不是腰腹。 锻炼腹部肌肉:适量锻炼可以让腹壁更结实,尤其是一些核心力量训练,比如平板支撑等。 控制体重:肚子上的“游泳圈”越大,腹腔的压力也越大,所以保持适合的体重对预防疝气很重要。 注意术后恢复:如果做过腹部手术,术后一定要按照医生建议恢复,避免用力。 疝气患者日常的注意事项有一些。如果你已经被确诊为疝气,但暂时没安排手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少不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用力,尽量减少腹压增大的机会;佩戴疝气带,这是一种专门的辅助工具,可以临时固定住疝气部位,防止它继续加重;注意饮食,避免腹胀和便秘,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当然,这些方法只是“缓兵之计”,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总而言之,疝气看似是“小问题”,但它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如果你或家人发现腹股沟附近有鼓起的小包,别自己瞎琢磨,早点去医院确诊。疝气并不可怕,了解它、重视它,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守护好我们的腹股沟健康。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一科 周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