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岁月留痕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姥姥的烙饼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修全

  姥姥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可是小时候,姥姥做的烙饼的香甜滋味却存在于我的记忆里,这么多年来怎么也忘不掉。
  那是一个大家普遍都不富裕的年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都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那时,不仅生产力低下,每家每户还人口多。所以,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像我家,父亲是个老病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务和农活大都是母亲一人操持。那时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一年收获的粮食除去基本的口粮,很大一部分都要卖了,一部分抵扣上交,一部分维持家里的生活,还有一部分拿出来供给我们弟兄三人读书。在很多时候,粮食都卖超了,以至于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缺粮。这时,就需要向亲戚家门借粮。
  姥姥就我母亲一个,母亲出嫁后,家里基本也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再加上姥姥姥爷勤劳,所以,家里经济条件还算宽裕。每当看到我家有困难时,姥姥姥爷都会接济我们家。平时,像猪油、蔬菜啊,没少往我们家拿。记忆犹新的是姥姥烙的烙饼,酥软金黄,中心包着红色的糖稀,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最美味点心。
  如今这样一个普遍小康生活的年代,别说是烙饼,就算是山珍海味对于我们来说都已不算稀奇。可是,你要知道,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都已经很大了都没有吃过糖果。姥姥做的烙饼里裹着的糖稀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珍贵,在吃烙饼的时候最喜欢吃中间有糖稀的部分了。面粉的香加上红糖的甜,相得益彰,是绝配。
  姥姥做的烙饼工艺是很讲究的,做烙饼前先要发面,发面就要有酵头。姥姥发面的酵头是自己做的,想要得到酵头就要先做酒糟。在秋冬季节,姥姥把煮熟的雪白的糯米拌上一定比例的酒曲,然后放在干净的搪瓷脸盆里,盆口用旧棉衣扎紧。大约一个星期左右,一盆飘着米酒香的酒糟就新鲜出炉了。取少许酒糟,掺上面粉搅拌,团成团,盛在碗里,放在窗台上晒干,最后就得到酒糟做的酵头。姥姥做的酒糟太甜太香了,记得有一次我贪吃太多,竟然像喝醉酒一样,走起路来摇摇摆摆,飘飘似仙。用酒糟做酵头的面点吃起来更香,还不伤胃。
  姥姥的厨房很简陋。厨房正对门是一个有两口大铁锅的土灶,堆放着一些柴草,旁边一口大水缸。姥姥把发好的面揪成大小一致的一小团一小团,然后中间包上红糖,团成球形,拍成圆饼状。姥姥把这些面饼放在烧热的大铁锅里慢慢地烙。要想得到两面金黄酥软的烙饼很考验人的耐心。烙饼烙得好不好全在火候的掌握,火太大太急了会把烙饼烙焦,要得小火维持慢慢地烙。但是小火也不能烙太久,太久了烙饼就容易变硬,影响口感。
  做好的烙饼,姥姥姥爷自己舍不得吃几个,而是把烙饼放在竹篮里,再盖上一条干净的白毛巾,步行七八里路给我们家送来。看到姥姥挎着竹篮,上面还盖着白毛巾,我们就知道姥姥又给我们送烙饼来了,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在那个缺吃少穿的清贫年代,姥姥做的香甜的烙饼既解饿又解馋,滋养了我们的身体,补充了能量,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姥姥送的不仅仅是烙饼,还有用烙饼包裹着的对外孙们的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