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幽门螺旋杆菌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提到幽门螺杆菌,真的很危险吗?为什么它总跟胃病挂钩?其实,幽门螺杆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都可能携带这种细菌,而在中国,它的感染率更是高得吓人。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形状的细菌,能够在胃酸浓度极高的环境中生存。它的名字听起来复杂,但其实挺形象:“幽门”指的是胃和十二指肠交界的部位,“螺旋”则描述了它的外形。这种细菌之所以能在胃酸这种“强酸池”里悠然自得,是因为它能分泌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帮助中和胃酸,给自己“建个家”。幽门螺杆菌并不是最近才被发现的“新敌人”。早在1982年,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就成功分离出这种细菌,并发现它与胃溃疡、胃炎等疾病密切相关。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种细菌不止是胃病的“导火索”,还与胃癌的发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幽门螺杆菌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呢?虽然幽门螺杆菌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1.胃炎、胃溃疡的“元凶”:幽门螺杆菌一旦进入胃部,就会粘附在胃黏膜上,分泌一些有害物质,破坏胃黏膜的防护屏障。这种破坏导致胃黏膜容易被胃酸侵蚀,引发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如果你经常觉得胃疼、恶心、打嗝,可能就要小心是不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 2.胃癌的“潜在推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会让胃黏膜反复受损,进而可能导致癌变。当然,并不是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得胃癌,但如果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感染幽门螺杆菌确实会增加患病风险。 3.消化不良的“隐形杀手”: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引发一种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问题。这种病不会导致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会让人感觉胃胀、食欲差、消化不良,影响生活质量。 4.其他“牵连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仅局限于胃部问题,还可能与一些全身性疾病有关,比如缺铁性贫血、慢性荨麻疹等。这说明它的“破坏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传播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第一,共用餐具,如果家里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共用筷子、勺子等餐具可能会把细菌“传递”给其他人;第二,不洁饮食,吃了未充分清洗的蔬菜水果或喝了受污染的水,也有可能感染;第三,亲密接触,比如和感染者共用牙刷、接吻等,都有传播风险。因为它的传播方式很“接地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家庭成员中往往很高。 如何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时候是“沉默”的,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症状,但也有一些人会出现胃痛、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表现。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以下检查确诊:第一,呼气试验。这是最常见、最便捷的检查方法。通过呼出的一口气,就能检测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第二,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取样,进一步明确感染情况;第三,血液或粪便检测。这些方法也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但灵敏度稍低。 幽门螺杆菌可以治疗吗? 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被清除的。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即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胃药,来消灭幽门螺杆菌。这种疗法的治愈率高,但患者需要严格遵从医嘱,坚持用药,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需要治疗。如果没有症状,也没有相关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观察而不是立即用药。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防止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吃东西前洗手,避免生食未彻底清洗的食物。 餐具分开使用:尽量避免共用筷子、勺子等餐具,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家庭,更要注意分餐制。 保护口腔卫生:不要共用牙刷,定期更换牙刷。 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有过于亲密的接触。 总而言之,幽门螺杆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健康的影响却非常实际。不要害怕,也不用过度紧张,关键在于了解它、预防它。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或长期有胃部不适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检查和治疗,大多数人都可以恢复健康。学会保护自己,从餐桌上的小习惯开始,把幽门螺杆菌“拒之胃外”,你就离健康更近一步! (六安世立医院综合内科 丁家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