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专版·卫生科普天地·时事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生儿常见之“怪现象”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随着脐带剪断,新生命开启独立旅程,新的生命带给家人无尽的爱与期望。下面介绍几种新生儿的正常现象,希望新手爸妈都能了解一下,在照护宝宝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1.新生儿肚子大:新生儿腹壁肌肉发育尚未完善,却要容纳和成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这使得腹部看起来鼓鼓的。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时腹部起伏明显,也会让肚子显得大。新生儿胃呈水平位,且容量小,进食后胃部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张,导致肚子看起来更大。如果肚子异常膨大、发硬,宝宝伴有哭闹、拒奶、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可能是消化不良、肠道感染、肠梗阻等疾病引起。
  2.绿色胎便:胎便由胎儿肠道脱落上皮细胞、胆汁、浓缩消化液及吞咽的羊水等物质在肠道内混合而成,是宝宝出生后最早排出的粪便。正常情况下,足月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出胎便,一般2-3天排净。早产儿的胎便排出时间可能稍晚,且排净时间相对延长。胎便通常为墨绿色、黏稠状,无臭味。这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浓缩的消化液、胆汁等成分。胎便的排出是新生儿肠道功能开始运作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若出生后24小时仍未排出胎便,需警惕肠道畸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3.吐奶、溢奶:新生儿宝宝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本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吃奶过多、过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喂奶可采用坐喂、半卧位等姿势哺乳,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喂奶后要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排除胃内空气。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左右逐渐改善。
  4.生理性黄疸: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2周内消退;早产儿出现稍晚,可延迟至3-4周消退。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和睡眠。病理性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过高,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生理性黄疸源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如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功能不成熟等。病理性黄疸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溶血、胆道闭锁等。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若黄疸加重、宝宝精神萎靡、拒奶等需及时就医。多喂奶可促进排便,利于胆红素排出。生理性黄疸大多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常用光照疗法降低胆红素,必要时需换血疗法、药物治疗。
  5.粟粒疹:粟粒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问题,多在出生后1-2周内出现。主要由新生儿皮脂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脂分泌堆积在皮肤内无法正常排出所致。常出现在宝宝的鼻尖、鼻翼、脸颊等部位,表现为针头大小、黄白色的坚实丘疹,不红、不痛、不痒,互不融合。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给宝宝洗脸,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通常在出生后2-3周,随着皮脂腺功能逐渐完善,粟粒疹会自行消退,家长不过于担心。家长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以免引发感染。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周就会自然消失。
  6.新生儿干燥剥脱性皮肤:新生宝宝出生几天或几周后会开始出现脸部和全身脱皮的现象,不论是轻微的皮屑,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脱皮期间,可以涂抹润肤油/霜,以保持皮肤滋润。其次,不要撕宝宝的蜕皮,存在感染的危险,等待自然脱落。注意: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征,需要就诊。
  7.新生儿中毒性红斑:通常在出生后3日发病,病程7~10天,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近端,不累及掌跖。皮损形态多样,可见红斑;红斑中央黄色、白色丘疹风团或水疱、脓疱,皮损数量数个至数百个不等。首发皮疹以红斑为主,为散在的细小斑点,边界不清,压之褪色,首发皮疹也可以斑片状疹为主,大多见于腹股沟褶皱处,个别患儿皮疹初期可见小脓疱,基底可有或无红晕,不易破,散在,无融合现象。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适当通风,不要盖过厚的棉被。家长平时可多观察,定期体检。若情况有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
     (六安市中医院妇产科 夏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