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守正创新
为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皖西日报
作者:张秀萍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秀萍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省六安市考察,称这里“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继2020年后,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就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深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一、深学细悟,精准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有效保护是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维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合理利用是途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让文化遗产“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大故事”,打造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创新创造是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找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然契合点,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方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活跃的方式呈现于公众视野。 二、实干笃行,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30万皖西儿女英勇献身、28年红旗不倒,走出了洪学智、皮定均等108位开国将军,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宝贵的大别山精神在这里传承延续,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实干担当的强大动力,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立足“传下去”,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我市在全省率先立法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库,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70余项。系统梳理六安历史文化脉络,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形成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淮河文化等资源谱系,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等历史文化探源课题。扎实推进六安汉代王陵墓地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展览展陈形式,“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遗之旅等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立足“活起来”,彰显育人功能和旅游价值。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加强红色文化宣传研究阐释,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依托红色资源先后建成红色A级景区17家,盘活古民居建成旅游民宿10余家。推进汤家汇、独山等红色旅游小镇建设,丰富提升金寨红军广场等景区品质,打造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加快培育研学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进研学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打响“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办好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用镜头续写红色故事,用精品佳作展现时代精神。立足“火起来”,打造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健全文旅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增强文旅发展内生动力。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加大文旅产业“双招双引”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文旅项目。夯实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聚焦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等,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整合盘活优质文旅资源,加强工业遗存、历史遗址等运营开发,丰富融入式、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不断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服务、形成新动能,赋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三、强化保障,凝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强大合力。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旅部门主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文旅发展格局,制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等系列方案。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加强文旅项目顶层设计,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文旅项目。加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制定“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支持政策,支持革命文物遗址保护修复、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城乡建设、交通、农业等项目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文化旅游功能,助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发扬实干精神。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继承先烈先辈的优良传统,构建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长三角高品质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目的地和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园”。提升履职质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政协事业的根脉,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精神资源。发挥人民政协优势,聚焦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六安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