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六安是红二十五军强将名人的故乡
皖西日报
作者:胡遵远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遵远
202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支队伍1931年10月25日在六安麻埠(今属金寨县)成立,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的领导指挥下,先后参加了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著名战役。第四次反“围剿”初期,一部随同方面军浴血奋战,一部在皖西北地区英勇抗敌,充分发挥了主力红军的支撑作用。 1932年10月,红25军73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一起撤离鄂豫皖苏区后,第74师被编散,留下的第75师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决定,与红9军(军部未成立)27师及部分地方武装重新组成红25军。重建的红25军在独立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中,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根据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进行长征,沿途打破了数倍于己敌人的围追堵截,经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挺进到陕南商洛地区,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红25军又踏上征途,西进甘肃、北上陕北,先期到达陕甘苏区、成为“长征先锋”,率先完成长征任务。 红25军与陕北红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后,以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在陕北落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中央红军会师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 红25军诞生于六安、成长于大别山、传奇于长征路、威名于陕甘,年龄轻、纪律严、作风硬、传奇多,能征善战、英雄辈出,人民公认、领袖称赞。红25军是从我们六安走出去的、最辉煌的一支红军队伍,是我们六安人民的骄傲和荣耀。可以说,六安是红25军的初始诞生地、战斗成长地、重要兵员补充地、重要整编地、长征指示的接收地、强将名人的出生地。 39位开国将军诞生于六安。从红25军中一共走出了97位开国将军,被人们称为“百将之师”,其中,六安籍的开国将军是39位,占总人数的40%。他们中,有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红军陕南王”的陈先瑞、“游击专家、民兵专家”的林维先等4位(另两位是李耀、梁从学)开国中将;有后来担任过“皮旅”副旅长的方升普,有把2个儿子都培养成为新时代将军的邬兰亭,有搞宣传出身、从未打过仗的“特殊将军”陈鹤桥,有搞宣传出身的红25军宣传队队长程明将军,有与徐海东大将结下生死之交(两次救了徐海东的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挥部队参加长津湖战斗、打败美国精锐部队——“北极熊”团的詹大南将军等35位开国少将。 此外,还有被人们称为“无衔将军”“红色外使”、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中担任中方首席代表、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北京市市委书记的丁国钰,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4位军级领导干部之一的志愿军39军副军长吴国璋,曾任成都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王耀显,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夏德义等一大批六安籍省军级领导同志。 许多名人志士出生于六安。在红25军众多的传奇中,六安籍英雄儿女都是故事的“主人翁”。比如,在流传很广、充满传奇的“将军班”的故事中,班长陈先瑞就是六安金寨人。在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七仙女”的故事中,领导“七仙女”的就是红军医院负责人、霍山籍开国将军苏焕清,除了人所共知的周东屏(原名周少兰)是六安裕安人之外,另一位“七仙女”曹宗楷也是六安人(叶集人)。 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血战独树镇》一书中,作者多次写到方升普、胡久福等六安籍官兵。方升普时任红25军225团8连连长,被人们称作是红25军中最能打的3个连长之一。胡久福(原名胡家政)时任红25军223团3连连长,作战勇猛、敢打敢冲,他结婚20天就参加了红军,牺牲时年仅24岁,当地群众把他安葬在拐河镇徐沟村。每年清明节期间,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地为他扫墓。在相关新闻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时隔90周年,胡久福烈士的家人于2024年春天得知他的牺牲经过和安葬地点,胡久福烈士亦魂归故里,回到自己的家乡——金寨县汤家汇镇豹迹岩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