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茶文化专题·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碗挂面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未名湖畔,绿水悠悠。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为我的家乡留下无数文化瑰宝,抚爱并浸润着大别山山脚下的生灵。民以食为天,在叶集老百姓一天三餐里,有一碗不起眼的清水面却成了许多人味觉蓓蕾里最深的记忆。
  我出生的时候,手工空心挂面只在我家那一小块地盘上颇受欢迎。后来随着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政府发现了三元镇沣桥村空心挂面潜在的价值,并成功申报将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来。从此,小挂面走进大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茎直中通,料珍味馐。”每条挂面横切面都有针尖般小孔,空心挂面的名号也来自于此。
  一碗挂面技高端。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要历经十四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细致入微,稍有差池,都会影响挂面的相貌和口感。它之所以是空心,是因为在搓面过程中,师傅会凭借专门技艺让空气钻进去,这招可只有做面“老手”才能搓出“空心”来。当我仰望面架上细如丝、闪着银光的面条,会惊讶于那些搓面师傅就是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他们把热爱化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在“舌尖上的中国”躬耕不辍,把人间烟火种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一碗挂面寄情思。“儿子,寄去的挂面收到了吗?晚上加班回去别忘记煮碗面垫垫啊!”“妈,收到了,以后别麻烦寄了,我吃方便面就行。”“儿子,那方便面可不能多吃哈,伤胃。哪像我们家里挂面,顺滑顺滑的,好消化还营养!”张妈对视频里的儿子左叮咛右叮嘱,那碗面潜移默化中已成为我们生命里的乡土情思。不信,你走进叶集任意一家饭店看看,孩子生日或老人寿宴,老板会送上一份“长寿面”;招待八方来客,最后一道主食东道主力推它,让客人在品尝热腾腾的面条中,感受叶集人民的热情和爽快;就连走亲访友,我们也会将之作为馈赠佳品。
  一碗挂面富家乡。随着政府的引导支持,外加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让非遗文化在大众的视野里越来越活跃。我家乡的手工空心挂面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逐渐发展为特色产业,昔日的家乡味道已变成家乡致富的“法宝”,成为叶集美食文化里靓丽的名片之一。叶集手工空心挂面作为非遗文化被传承下来,它为我的家乡带来的不仅仅是富裕,还有一种热爱、专注的精神,而正是这些精神铺就了致富强国的“实心”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核在于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希望我的家乡叶集能够挖掘更多的文化瑰宝,擦亮“文学之乡”品牌,让更多的人走进叶集、爱上叶集。也希望新时代青年拥有一颗“匠人之心”,接过文化传承的大旗,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安师大叶集附中 吴承诺)